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伴性遗传(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2015-09-27 23:39:22)
标签:

教育

伴性遗传

分类: 课堂教学和管理

听《伴性遗传(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25日听了第三节课,由黄老师执教,内容是高三复习课《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由于是复习课,上课的方式有所不同,黄老师使用了导学案教学,课前学生完成了导学案,黄老师在课前进行统计,精心备课,在课堂中再根据学情展开教学。

一、完美表现

1.学案导学法,课前批改,统计,典型错误准备好,学情调查充分。

2.课堂结构设计完整合理,有学习方法指导、学科方法——假设演绎法指导、数据处理分析。

3.有学生活动设计,即遗传学实验活动设计。

4.精选的试题有层次,教学中分段总结,注重方法。

5.是一堂常态课,务实,6次提问,2次追问,学生分析思路,集体回答11次,活动量大。

6.板书规范清晰。

7重视遗传图解规范书写。

二、评课建议,(供参考)

1.总结可以更充分些,学生的回答表述能力的训练是不是还需要加强,如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需要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完整。

2.适当拓展科学方法,不仅仅是假设——演绎法,还有实验法、调查法等得出基因型。

二、我的听课反思

学科指导意见要求: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使用简洁的符号清晰地表示遗传图解。能运用遗传知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利用证据和逻辑思维方法对自己的解释或预测进行辩护,或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对照学科指导意见,黄老师的课从应试的角度去看,已经足够应付高考的要求。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思考后觉得,就单单从伴性遗传的知识点看,学生是比较喜欢做这方面的试题,也是容易掌握和解决的,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1XY同源区的遗传;(2)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这两方面黄老师都通过课堂解决了。

我的思考:

1.从伴性遗传的发现科学史入手,特别是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的过程,尽管教材上已经详细介绍,但我觉得还是必要再次复习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摩尔根如何用测交去验证的。

摩尔根当时做了三种情况的测交,再去想想,如果当时摩尔根研究的白眼果蝇基因在同源区呢?这样的导入是不是更好呢?

2.应该适当拓展ZW型伴性遗传方式,特别是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否则学生可能局限于只有XY型伴性遗传。

补充应用:让学生思考ZW型的芦花鸡(伴Z显性)中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的交配遗传图;体会伴性遗传在生产中的应用(如上图)。

        3.可以补充介绍玉米的性别异常遗传。因为这是一轮复习,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伴性遗传不是就这么简单的,还有特例等等。

听《伴性遗传(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图解:玉米的雌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当基因型为bb时,植株就不长雌花序。基因型为tt时,植株中原来的雄花序转为雌花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