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伴性遗传(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标签:
教育伴性遗传 |
分类: 课堂教学和管理 |
25日听了第三节课,由黄老师执教,内容是高三复习课《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由于是复习课,上课的方式有所不同,黄老师使用了导学案教学,课前学生完成了导学案,黄老师在课前进行统计,精心备课,在课堂中再根据学情展开教学。
一、完美表现
1.学案导学法,课前批改,统计,典型错误准备好,学情调查充分。
2.课堂结构设计完整合理,有学习方法指导、学科方法——假设演绎法指导、数据处理分析。
3.有学生活动设计,即遗传学实验活动设计。
4.精选的试题有层次,教学中分段总结,注重方法。
5.是一堂常态课,务实,6次提问,2次追问,学生分析思路,集体回答11次,活动量大。
6.板书规范清晰。
7.重视遗传图解规范书写。
二、评课建议,(供参考)
1.总结可以更充分些,学生的回答表述能力的训练是不是还需要加强,如“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需要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完整。
2.适当拓展科学方法,不仅仅是假设——演绎法,还有实验法、调查法等得出基因型。
二、我的听课反思
学科指导意见要求: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使用简洁的符号清晰地表示遗传图解。能运用遗传知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利用证据和逻辑思维方法对自己的解释或预测进行辩护,或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对照学科指导意见,黄老师的课从应试的角度去看,已经足够应付高考的要求。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思考后觉得,就单单从伴性遗传的知识点看,学生是比较喜欢做这方面的试题,也是容易掌握和解决的,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1)XY同源区的遗传;(2)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这两方面黄老师都通过课堂解决了。
我的思考:
1.从伴性遗传的发现科学史入手,特别是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的过程,尽管教材上已经详细介绍,但我觉得还是必要再次复习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摩尔根如何用测交去验证的。
摩尔根当时做了三种情况的测交,再去想想,如果当时摩尔根研究的白眼果蝇基因在同源区呢?这样的导入是不是更好呢?
2.应该适当拓展ZW型伴性遗传方式,特别是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否则学生可能局限于只有XY型伴性遗传。
补充应用:让学生思考ZW型的芦花鸡(伴Z显性)中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的交配遗传图;体会伴性遗传在生产中的应用(如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