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GPCR)

标签:
教育三聚体g蛋白偶联受体 |
分类: 专业知识的充实 |
三聚体G蛋白(红色)
激素(黄色)结合时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试题出现的知识:经常有一信息试题考查G蛋白偶联受体,在前段时间学习的乙酰胆碱受体也有G蛋白偶联受体(M型受体),有必要学习整理这方面的知识。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
想要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则必须从G蛋白说起。
一、G蛋白
G蛋白是一类可以与生物小分子GDP或GTP结合,具有特征性GTP酶活性的蛋白质。在动物体内,最重要的一类是“三聚体G蛋白”——也就是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这类G蛋白是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可以接收上游信号,并把这些信号传递给下游的诸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等效应器,产生多种第二信使,并通过级联放大最终产生各种生理效应。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
二、G蛋白偶联受体
1.结构
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其立体结构中都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结合位点。
在信号转导的途径上,三聚体G蛋白的上游是一类具有七个跨膜区域的细胞膜受体蛋白,它们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这些蛋白质横跨在细胞的边界——细胞膜之上,一面可以接触外面世界的信号,一面可以与细胞内部的物质发生作用,他们是细胞外信息进入细胞内的桥梁。在很多生物体中,三聚体G蛋白的三个亚基都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因而不同的组合数量繁多,相应的,这些生物体内也存在大量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
它们都由约300~4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一个由30-50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外N-末端,接着在肽链中出现7个α螺旋的跨膜结构,每个疏水跨膜区段由20~25个氨基酸组成,但各区段之间由数目不等的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连接,其中1-2,3-4,5-6环在胞内侧,2-3,4-5,6-7环在胞外侧,第7个跨膜螺旋是能够识别、即能结合某种特定外来化学信号的部位。C端氨基酸残基相差很大,位于胞内侧。比较大的5-6胞内侧环与C端都具有亲水性,它们是与G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小分子配体是结合在受体跨膜部的疏水区域,多肽配体结合区既与跨膜部分有关也与胞外亲水环有关。
2.种类
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M胆碱、前列腺素及一些多肽类等的受体都属于这类受体。
根据G蛋白的功能,大致分为6类:
Gs(兴奋性G蛋白)
Gi(抑制性G蛋白)
Gt(在视杆、视锥细胞上,激活cGMP依赖的磷酸二酯酶)
Gp(激活磷脂酶C)
Gk(刺激K +通道开放)
GCa(介导内质网Ca
2+释放)。
2.生理作用
受体与G蛋白偶联→通过第二信使cAMP、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及Ca2+→产生效应。
(1)调节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通过cAMP实现信号转导。
(2)介导肌醇磷脂的降解,生成l,4,5-三磷酸肌醇(IP 3)和二酰基甘油(DG),IP3和DG是重要的第二信使,介导多种受体的信号转导。
(3)调节离子通道,影响Ca2+和K+等离子的跨膜流动。
G蛋白偶联受体生理作用机理示意图
虽然这些微小的蛋白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G蛋白偶联受体,人类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如果没有视紫质,我们将看不见光线;如果没有嗅觉受体,我们将闻不见气味;如果没有β-肾上腺素受体,我们将无法调节血糖;如果没有毒蕈碱受体,乙酰胆碱将无法将心跳速度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没有5-羟色胺受体,我们甚至无法感受幸福等等。
三、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有什么意义
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在攻克GPCR结构及作用机制,原因何在?
很多药物的作用都是针对某个靶点,而在这些靶点中GPCR约占30%。因此,解析GPCR的结构不但对了解其作用机制非常关键,而且有利于设计更为有效的药物。毫不夸张,一个GPCR结构的解析对制药业来说就像是又重新注入一股新的活力。然而,目前已经解析的GPCR也只有视紫红质和肾上腺能受体两种,此外还有400多种GPCR结构没有被解析。
很多人类疾病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因此它是制药行业重点研究的对象。据统计,在所有现代药物中,有40%以上是以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靶点的。其中著名的药物包括奥氮平、氯雷他定、雷尼替丁、替加色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