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浙江嘉兴王甫荣
浙江嘉兴王甫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906
  • 关注人气:1,7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教师可以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2015-06-25 21:48:37)
标签:

教育研究

选题

问卷

访谈

刘良华

中小学教师可以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感悟:刘良华老师对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我听了后略知一二,也理清了思路和方向。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是两个核心方法。而且,最好以实验研究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

一、教育实验等同于教育改革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所谓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操办的严格控制与测量比较的科学实验,那么,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将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连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验的核心精神。教育实验和核心精神就是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引发真实的教育变革。没有教育变革就没有教育实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实验不仅引起某种教育变革,同时它也关注这种教育变革引发的“影响”或“后果”、“效果”。

二、研究内容的确定

1.选题的确定

如果认可教育实验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那么,这个经典标题就隐含了实验研究的操作策略和选题范围。教育这样看来,如果说教育实验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那么,前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操作性”,它代表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某个教育变革行为、措施。这个变革行为相当于“动名词”。后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测量性”。它代表某种教育变革所引起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最好是可测量或者可言说、可观察的。由此也可以认为,如果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变革措施过于宏大、庞大以至于不可操作,这个实验就是失败的。同样,如果填充第二个省略号的影响或变化过于抽象、模糊以至于不可测量或不可言说、不可观察,这个实验也是失败的。就此而言,诸如“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就是失败的实验研究,因为“素质教育”不具体,很难操作。“学生价值观”也很难测量。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将“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做一个转换,比较合适的选题是:“动手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亲自探究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与之类似,“班主任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也是败坏的实验研究。虽然这个标题在大众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它在实验研究的语法上却是一个错误。因为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班主任的性格”不是一个具体的“变革行为”,它是纯粹的名词而不是可操作的“动名词”。尽管人们都承认“班主任的性格”会对学生构成影响,但研究有研究的规范和套路,“班主任的性格”无法成为实验研究的“实验因子”。而且,填充第二个省略号的“学生”也不是一个可测量的因素。它需要进一步转换:要么是学生的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要么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测量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学习成绩。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班主任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做一个转换,比较合适的选题是“班级日志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者“班干部的竞选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出色的实验研究不仅重视“……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这个经典标题中两个省略号的填充技巧,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两个省略号的填充内容和主题范围。

2.中小学可选择的研究内容

教师如果打算做教育实验研究,那么,可选择的研究内容至少包括三类:一是教材变革的实验研究;二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三是教育管理问题(人的问题)的实验研究。

第一,教师可以做有关教材变革的实验研究,比如,“调查研究报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数学试验”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第二,教师可以做有关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比如,“自学辅导”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新经典诵读”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影响;“模仿·表演”对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三,教师可以做有关教育管理问题的实验研究,比如,“学生自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生活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学生社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三、研究的简单过程

1.问卷调查

为了说明教育实验或教育变革的影响或效果,实验研究不仅强调教育改革(教育变革),而且强调这种教育改革所引发的教育效果必须是“可测量”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某种“问卷”(或考试试卷)的方式寻找实验前的成绩和实验后的成绩的变化。将实验前的成绩(前测)与实验后的成绩(后测)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实验研究的影响或效果。

2.访谈如果这种教育变革的影响不可以测量,那么,它至少是可以言说的(听其言)。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变化。如果这种教育影响不是可以言说的,至少是可以观察的,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观其行)。

 

附:刘良华老师答“如何选题”

问:选题应该读什么书?

刘: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专著三者之间穿梭。在选题和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有基本的文献阅读。文献阅读主要指“读书”和“读论文”。后者包括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尚未公开发表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在“读书”和“读论文”之间,“读论文”比“读书”更重要。由此也可以说,有效的选题不是“多读书”而是“少读书”(这样说的前提是“多读论文”)。对于那些习惯于做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研究者而言,他们甚至“不读书”(只读“论文”)。不过,与期刊论文相比,专著仍然有自己的优势:专著或教材往往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本学科的常识和比较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

与公开发表的论文相比,那些尚未公开发表而又与自己的选题相关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显得更加重要。学位论文不见得最权威最全面,但是,它往往显示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学术写作的规范性。一般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比一般论文和专著的选题显得更慎重更有学术感。它不仅可以提示本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可以提供本领域的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学位论文往往提供了有关该研究领域的比较详细和全面的文献综述,读者可以藉此而迅速了解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并提高后续的文献检索的效率。

问:读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写作?

刘:选题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从阅读到写作的线性运动。无论是从阅读中寻找选题还是从实践中寻找选题,如果迟迟不动手写作,选题就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虚无之中。选题并不需要长期的深思熟虑,相反,选题需要一次或多次的尝试错误:一旦有了大致的研究意向,就可以尝试开始形成研究的框架和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形成大致的思路和研究框架之后,研究者需要开始尝试进入写作状态并在尝试写作的过程中逐步调整选题。

(一)在写作中调整、更换选题

初学者为了确定自己的选题,他们往往愿意勤奋地阅读,希望在阅读中惊喜地找到自己可以研究的课题。可是,大量阅读之后,他们遗憾地发现,在浩瀚的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他确定了一个研究意向之后,又发现他人对这个问题早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

为了尽快确定研究的选题,可取的办法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听课和思考,尽快形成一个大致的“研究意向”(初步选题),并尽快围绕这个研究意向进入写作状态。若在写作的过程中感觉这个研究意向是可行的,则迅速投入写作,一气呵成。若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资料不足的困难或感觉乏味,则可以考虑放弃“初选”的课题,进行第二次选题或第三次选题。但是,每一次更换主题时,最好有一段时间的热情求知和写作的过程,通过尝试写作的方式使自己对该选题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如果频繁更换选题,就可能因为频繁的浅尝辄止而导致选题上的“习惯性流产”。

相反,如果研究者尽快进入写作状态,每次更换选题之前都对某个选题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那么,研究者就会发现写作的路子越写越宽阔。即使更换了新的主题,这个新的主题也并非完全另起炉灶,而更可能是由此及彼、旁逸斜出、节外生枝、顺藤摸瓜甚至获得意外的发现。初学者有时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不敢贸然确定选题,不敢贸然写作。可是,若长期不进入写作状态,研究者就会越来越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可取的办法是:先试探写作,让自己安静下来,并在写作中逐步调整或更换选题。更换选题绝非浪费时间,因为,满意的选题恰恰就在调整、更换选题的过程中“生成”、“诞生”。

(二)如何调整选题:先大题小做,后小题大做

为了避免泛泛而谈,选题最好聚焦于某个具体的问题。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好大喜功。

但是,选题也并非越小越好。在“小题大做”之前,最好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整体的了解,然后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先“大题小做”,再“小题大做”。
大题小做”不仅意味着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整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研究者需要理解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哪些比较紧迫的“大问题”(或危机),从中选择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开始寻找相关的文献,再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有人把这个思路称为“漏斗”。

(三)从“仿写”或“重复验证”开始

如果研究者完全不知道如何选题,可以考虑从“仿写”或“重复验证”开始。“重复验证”原本特指采用调查或实验研究的方法验证他人已经取得的某些结论。这里借用“重复验证”的概念,泛指所有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的“模仿写作”(简称为“仿写”)。

有意义的仿写可能并不局限于教育学写作的圈子内部的模仿,而更多地显示为从哲学研究论文到教育学研究论文的仿写、从心理学研究报告到教育学研究报告的仿写,从社会学研究到教育学研究的仿写、从文艺评论到教育评论的仿写,等等。

“模仿写作”甚至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选题和写作框架以及研究思路的“借鉴”。如果“借鉴”而不加说明或不完整的说明,就有抄袭、剽窃的嫌疑。但是,如果“借鉴”且在引文和注释中有明确的说明,则在学术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借鉴”很难显示出学术创新的价值,不过,并非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必须有闪闪发亮的原创性。借鉴他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且以引文和注释的方式明确说明了对他人的借鉴,可能依然是诚实而且有知识贡献的学术研究。

以“借鉴”的方式从事学术研究的现象并不限于年轻的初学者。某些比较著名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可能随时向他人学习,甘愿成为一个虚心的“学生”。如果发现他人的某个研究无论在选题还是在研究的框架、研究的思路、核心观点和关键概念上都显示出有魅力的学术光芒,那么,某些比较著名的学者可能依然会主动选择“重复验证”或“模仿写作”。比如,《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借鉴了《卢梭与道德共和国》和《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的标题、关键概念、研究框架、核心观点和叙事形式。但,该书依然显示了它的学术贡献。只是,在“借鉴”的同时,需要呈现规范的“引文”和“注释”。如果大量借鉴了某个理论视角或研究框架,则需要指出该理论视角和研究框架的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