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细胞——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研究成果

标签:
ips细胞核重新编排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 |
分类: 生物热点和技术 |
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 2012年10月8日宣布,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中心长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John B. Gurdon)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早在戈登研究前很多年,科学家就已经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1938年,德国科学家Spemann提出了细胞核移植的概念和设想;后来,戈登分别发表于1962年和1966年的工作创造性地回答了Spemann的问题,证明细胞可以通过细胞核移植改变命运,生命可以重新启动;而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首次成功,则是大家熟悉的1997年发表的克隆羊“多利”的工作。
其实浙科版P36讲述了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我不怎么理解,现在通过学习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研究成果,基本理解了这部分内容。
教材的内容:“根据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可以说明克隆羊获得成功的部分原因:重组卵细胞最初分裂时虽然复制了DNA,但基因的转录并未开始;同时,供体核DNA开始丢失来源于乳腺细胞的调节蛋白,而正是这些调节蛋白最初阻止了核基因的表达;在重组卵细胞开始第三次分裂时,原乳腺细胞的调节蛋白便全部被卵细胞质中的蛋白因子替换了,因此核重新编排,胚细胞开始表达自己的基因,进而调控胚在代孕母亲子宫中的进一步发育。”
下面就iPS细胞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最初是日本人山中申弥(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其它方法同样也可以制造这种细胞。
一、iPS细胞研究过程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领导的实验室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iPS的研究。
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引入小鼠胚胎或皮肤纤维母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都与胚胎干细胞极为相似。
2007年11月,Thompson实验室和山中伸弥实验室几乎同时报道,利用ips技术同样可以诱导人皮肤纤维母细胞成为几乎与胚胎干细胞完全一样的多能干细胞。
所不同的是日本实验室依然采用了用逆转录病毒引入Oct3/4、Sox2、c-Myc和Klf4四种因子组合,而Thompson实验室采用了以慢病毒载体引入Oct4、Sox2加Nanog和LIN28这种因子组合。
这些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2007年十大科技突破中的第二位。
2008年,哈佛大学George Daley实验室利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把采自10种不同遗传病患者病人的皮肤细胞转变为iPS,这些细胞将会在建立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科学家还发现,iPS可在适当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如变成血细胞,再用于治疗疾病。
哈佛大学另一家实验室则发现利用病毒将三种在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引入小鼠胰腺外分泌细胞,可以直接使其转变成与干细胞极为相似的细胞,并且可以分泌胰岛素、有效降低血糖。这表明利用诱导重新编程技术可以直接获得某一特定组织细胞,而不必先经过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一步。
2009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1月利用iPS细胞培育出小鼠—“小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工作表明,利用iPS细胞能够得到成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科学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iPS干细胞或许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二、ips细胞建立的简单过程
1、分离和培养宿主细胞;
2、通过病毒介导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若干多个多能性相关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3、将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种植于饲养层细胞上,并于ES细胞专用培养体系中培养,同时在培养中根据需要加入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以促进重编程;
4、出现ES样克隆后进行iPS细胞的鉴定(细胞形态、表观遗传学、体外分化潜能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