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标签:
基因频率生物进化 |
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
|
基因频率 |
基因型频率 |
|||
|
A% |
a% |
AA% |
Aa% |
aa% |
亲代 |
|
|
30 |
60 |
10 |
子一代 |
|
|
|
|
|
子二代 |
|
|
|
|
|
子三代 |
|
|
|
|
|
提出问题: (1)通过计算,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注意:此时应该提醒学生,种群个体之间进行自由交配,即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千万不要按照自交来计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提示。) (2)在种群传代的过程中,A和a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试想自然界的种群能这样吗?为什么?(3)想一想哪些因素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上述问题由学生计算后再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评价后教师总结归纳。 ①某基因型个体生育能力较差或不能生育,或不能自由交配; ②有迁入或迁出; ③由于自然选择会使某基因型逐渐被淘汰; ④这对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或携带这对基因的染色体发生变异。 上述4个因素均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自然种群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上述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并且,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总会发生,即变异是绝对会发生的,所以变异是引发基因频率改变的根本原因,而自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必然的。
假设2:创设数字化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探究并验证假设:1870年,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S基因频率为20%,假如树干变黑可使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深色个体每年增加10%(深色包括SS和Ss两种基因型个体,二者均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呢?而基因型频率会随之改变吗?计算并填表:
|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 |
基因型频率 |
SS |
10% |
|
|
|
|
Ss |
20% |
|
|
|
|
|
ss |
70% |
|
|
|
|
|
基因频率 |
S |
20% |
|
|
|
|
s |
80% |
|
|
|
|
计算填表后,学生对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也可以认识到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此时再提出问题:(1)如果环境的选择作用增强,浅色个体每年减少50%,深色个体每年增加50%,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并与前者数据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析计算结果,是否支持你作出的假设?(3)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4)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为什么?(5)从这个实例中你能分析出自然选择是定向性的吗?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与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且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应用数学工具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是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