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托马斯·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Joshua Lederberg(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
1959年,Severo Ochoa(美国),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
1962年,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詹姆斯·D.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国),M.H.F.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国)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国),André Lwoff(法国),雅克·莫诺(法国),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
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国),Har Gobind Khorana(美国),Marshall W.
Nirenberg(美国),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Max Delbrück(美国),Alfred D. Hershey(美国),Salvador E. Luria(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国),Renato Dulbecco(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国),Hamilton O. Smith(美国),发现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国),让·多塞(法国),George D. Snell(美国),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
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国),发现可移动的基因。
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1993年,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英国),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国),发现split genes
。
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国),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国),Eric F. Wieschaus(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
。
2002年,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
2006年,安德鲁·法尔(美国)和克雷格·梅洛(美国),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他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