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评讲课应遵循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标签:
教育习题评讲课 |
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
教学反思:习题讲评课很多教师就是所试题拿来分析,没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则,其实也是要精心备课的。
1.统计错误频率
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讲评课不可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教师在每次阅卷应作好一些必要的数据记载。讲评前都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那些题目错得较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因此,通过反馈信息统计错误频率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和基础。
习题反馈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学生,即把习题答案告诉学生,并编制一张疑难问题统计表,要求每个学生把习题中做错的题目和有疑难问题的题目统计上来,老师进行分析归纳。二是来源于教师,教师要认真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做好学生作答统计表,从中了解学生知识上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统计出错频率时,教师统计的方法既可以由教师本人查数,也可以让学生举手记数。记录统计的结果要详尽并使人一目了然。如(1)列表法。教师按题目顺序列好一张表,把统计的结果记到表里。(2)记号法。在试卷上出错题号旁打上不同数量的星号或叉号等符号。(3)统计图法。学生试题出错程度通过统计条形图或折线图能较好地反映出来。
这样在上讲评课时,既节约了时间又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把习题编制好是反馈的前提,习题最好自己编选,这样即有针对性又符合学情。我们必须清楚那些知识点学生爱出问题,那些知识点学生掌握的较好,不同班级存在那些实际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过渡到选题和编题。在整个编制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做到全面考查。在习题功能上要做到区分度、信度和难度的合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真实的成绩考察出来。
2.对错误原因、类型进行分析和反思
统计完学生的出错频率后,下一步就是查找每题错误的类型和根源。对于错误类型,教师翻翻学生的试卷不难归纳。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心比心”地分析学生出错根源。有的学生的出错原因和教师所主观臆想的原因不相吻合,要尽可能地多地了解学生对做错的题是怎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有时还需要教师的调查、访谈和交流,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讲评才会击中要害。同时也只有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如元素符号学生从第二个字母开始小写问题。)
另外,教师也要对由于自己的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的错误进行反思。如知识的遗漏使学生没有形成知识链;教的语法项目或词汇的用法不够深入,使学生掌握过于肤浅,而导致了错误;自己习惯给学生讲的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或许不够精彩和简要。对这类错误的出现,教师除了在评讲课上或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弥补,还有吸取教训,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
3.确定讲评的内容
讲评课一般以下列内容作为讲评重点:
(1)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2)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3)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4)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
(5)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6)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
上述各项内容往往在同一习题中相互渗透、叠加。
4.确定评讲策略
如果说上面的几个步骤是“把脉”,下面就要“开药方”了。经过上面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上的出现问题已然胸中有数,但还要对评讲方式和解题思路进一步优化,如普通题目、重点题目和难点题目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评,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等都应是此时考虑的内容,绝不能不假思索,随意讲评。
5.讲评习题
(1)对讲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评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需要指出的是把一系列的问题、错误摆明后,分析其错误根源,进行曝光不是目的,对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和方法再巩固和再训练以求学生真正掌握才是最终目的。
6.再次反馈,巩固提高
讲评后,除了要求学生做好试题的订正工作并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和说明外,还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及时根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让学生再练习、再提高。不仅要做到考后一百分,而且要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由于学生在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教师讲评后,让学生重做试卷,仍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满分,即使考试拿不到满分,若事后能获得满分,其收获是相同的,而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反思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进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