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沈嘉柯
我很喜欢去学校讲座。每一次讲座,都会摩擦出小火花。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学讲座,短短一个小时时间,遇到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男孩提的。他说:我没看过你的书,你能用一分钟说理由让我喜欢你的书吗?
我听了这个问题,忍俊不禁,笑出声了。我想了一想,回答他说,我倒是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喜欢我的书呢?”
那男孩呆了。
我猜,绝大多数作家学者教授或者社会名流去大学讲座,大概都是喜欢自己的作品或产品被喜欢的。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你看过我的书,觉得很好很喜欢,那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如果你没看过,我们彼此陌生。那就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第二个选择是,完全不去看,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看。
读书这件事,其实也有很多误解。比如,没必要因为我来了,就要喜欢我的书。看书纯粹是私人的事,喜欢就看,不喜欢也没什么,丢开就好。如果很糟糕,就丢开吧。如果不喜欢甚至可骂。读者买了书,有表达好恶,赞美或痛骂的权利。
那个男生后来摸摸自己的脑袋,也笑了。他说,那他去试试。
这还让我想起来,去另外一个医科大学开读书会,校领导让我给同学们推荐书目。
要我说,读书只有一个最大的真相。
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几乎不挑选。遇到什么就看什么,来者不拒。不管是博尔赫斯七席谈,还是泰戈尔的飞鸟集。不管是美国大法官波斯纳文丛,还是黄易倪匡亦舒金庸的爽快文字,都看得不亦乐乎。
哪怕我自己出了很多书,做过很多年的编辑,我也觉得,我读的书太少了,远远不够。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女士,也曾经被年轻人问过,觉得人生迷茫不知道怎么办。杨绛女士如此回答:“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觉得吧,想得太多不是毛病。想得多说明爱思索,如果搭配上读得多,那就没问题了。
人生并不是只有童年才烦恼,烦恼贯穿漫漫路途的全程。我们需要用一辈子去学习。
所以,读书这事最大的真相是,年轻的时候,先别管那么多,使劲看,拼命看。看到某种程度,你会突然开窍。发现文字的脉络,思想的精华,以及分辨什么好什么不好。
读到足够多,你甚至可以领悟到,哦,为什么这个作家这样写,为什么那个作家不这样写。为什么这个作家令你悲从中来,此生哀伤,长夜痛哭,那个作家令你明理觉悟启发智力。还有的作家令你静默如谜,不再畏惧孤独寂寞,成为勇士。
金庸写小说,虚构了一个绝世高手叫黄裳。这本是个宫廷的文官,对武功一窍不通。但他的工作是编辑道家经书,因为害怕皇帝发现差错,干脆细心校点,一边校对,一边博览群书,统统读透了。不知不觉很多年后,他无师自通,写出了一本《九阴真经》,堪称天下武学的巅峰。
此后什么华山论剑,什么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大高手都仰仗这本书,修习这本书,以实现自己的野心或梦想。
那些给你开书单呀,十大必读书的做法,都是瞎忽悠。那些跟你说自己不爱看书,却文章写得很好,口才棒棒哒,做事有条理,思考能洞察的人,都是骗你的。人家闭门练功,出门制敌,成为人生赢家。这种人,就是学生时代动不动考得很好,却跟你说自己没看书,在玩的人一样,是高级心机婊。
读书如吃饭,青春发育期,少废话,少挑食,多吃多读,你的心智才会饱满强壮,有丰盛的知识背景去面对人生。
第二个问题,是个看起来比较成熟的学生问的,很生活化。他说自己一进学校,就发现同学们都热衷于加入了很多社团。有吉它音乐的,也有经济管理的。他自己呢,加入了文学社。
可是,他参加了文学社一年多之后,心里觉得很没劲。平时大家就是写点东西,在自己印刷的内部赠阅的报纸杂志上发一发。一开始都以为有什么趣味十足的活动,以为可以让自己有很大的生活。结果并没有。加入文学社对学生有什么用?
我想了想,好像真没什么明显的作用。文学社真的是校园的古老传统,我们写诗,赞美年华,抒发爱情。不过这都是离实际用处很遥远的行为。
文学社其实有点实用的。组织活动,拉广告,邀请嘉宾,跟学校的行政官僚打交道恳求批场地,申请经费,诸如此类,还是可以锻炼做事的能力的。
不过,这种锻炼,又是有限的。去外面找到大公司实习,一样可以获得,甚至获得的资历积累得更加多。
我只记得,千禧年那年的冬夜,我代表一个诗歌社团参加省里的比赛,拿了特等奖。寒夜落雪,我们一群人为了庆祝得奖,提议去吃火锅。一路说说唱唱,很快乐。
当时虽然赢得了奖励,学校也没给我奖金,还让我自己去复印了获奖证书交到团委。对了,复印费都没给我报销。
许多年后,回忆起来,我却觉得很美好。一生之中,再也难以有这样的时刻的。你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小伙伴,也找不到这样的氛围,找不到这样的心境了。
人到中年以后,忙于酒色财气,忙于生计饭碗,忙于生老病死,忙于喜怒哀乐贪嗔痴,忙于功成名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人面容清瘦,笑容明朗。
我们在雪夜里找了一个小饭馆,拉着老板不让他打烊关门。店子里暖烘烘的,我们说说笑笑,糖醋里脊和水煮肉,冻的透心凉的啤酒和椒盐花生米,吃到全身发热,脸颊通红,浑然天成,无忧无虑。
对了,据说,在那一次的比赛,有一个女孩跟一个外系的男孩走到了一起。后来他们结婚了。
哪怕文学社屁用都没有,它还有一个奇妙的作用,勾搭妹子谈恋爱。要知道,喜欢文学的女孩总是很多的。
这正是无用之用。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利益和用处。但不经历,人就不会长大成熟。青春里的许多经历,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还是学业,其实是要在多年后显现意义。
沈嘉柯:著名作家,出版20多本作品,进入各大畅销好书榜。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文字,签约《读者》《青年文摘》,被国内外众多重要媒体报道或专访。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和企业举办讲座,担任电台电视台活动评委嘉宾。
工作联系、商业邀约:shenjiake@sina.com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精装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