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沈嘉柯
有个晚上,我答应一个开咖啡馆的旧朋友,去她店里做读书分享会。坐在现场的中年人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看你年纪轻轻,怎么写书的,还写了怎么多,还帮我们这些年纪大你很多的人分析问题。
我当时开玩笑说,三十多岁的医生还不是可以给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治病?
其实这个比喻不恰当。肉体病痛当然跟灵魂差异太远。真实的答案是,因为能够坐在咖啡馆谈人生烦恼,还只是烦恼,还不到有病。
什么北漂啊梦想艰难啊职场成长啊失恋啊,不过是日光之下的寻常烦恼。当一个人看过了这个世界最不寻常的一部分后,又怎么会对寻常事情大惊小怪?
我曾经在心理学刊物的夜间热线值班多年,一接电话,全国各地的人们,袒露心扉。闹自杀的,破产想犯罪的,乱伦的,搞基的,绝症的,各种事。
我当过记者通讯员,一会儿北京采访官员,一会儿接触最底层。
我本科是法律系,同学好友都在公检法,一碰头,就是各种极端故事。我有本小说《平行塔》,就是写的真实案件。
接着电话,把在跳楼边缘的人劝回来,很惊心动魄。活生生在日常生活目睹到心理病态的人,更加惊心动魄。
先说小皮,这是个十几岁的男孩,童年不幸得像所有故事的样板。爸妈离婚,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平常按时去学校,回家上网打游戏,没什么同学玩伴,也没搞早恋。他家在老城区,左邻右舍天天觉得他可怜。他只觉得烦。
有一天切水果,划破了手指,血涌出来他只是惊讶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没觉得很疼。他就心血来潮,在那根手指又割了一下。
等到他在麦当劳里坐我面前说起这事的时候,火炉城市的大热天,他有点得意解开扣子给我看他的胳膊。从手腕到腋窝,粗略心算,没有两三百,也有一两百条了。那是他拿刀子割过的新旧疤痕。一道一道,密密麻麻。
我吸一口冷气,问,这么多,不痛啊?
不痛,很开心。
他的表情完全没有撒谎的意思,我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很享受这事。也许哪一天他就这么愉快地杀死自己。但我也毫无疑问确认,这孩子心理得病了,得治。我劝他去治。
但他会不会去治,家人管不管,能不能治好,天知道。这个问题,又抛回了社会。
至于留学回来的莫莫,看上去是个很沉稳的女孩子。但她精神分裂了。不过她的分裂又不是那种明显看得出来的。前半个小时,很清晰谈着天,突然就会拿起东西砍人。
家长带着孩子上杂志社来求救。其实只能吃药,电疗,进精神病院,但家长不肯死心,总想治好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这个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炸,天知道。你真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突然拿起刀砍你几下。
我工作的那本心理杂志,有个专栏作者,是个资深咨询师,接过类似的活。病人发病,差一点砍到他,幸好他跑得快。后来,他花了十万块,给自己加装了全套安保。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这是很大一笔钱。
后来国家的行业规范出来了,精神病得看精神科,心理咨询师没处方权,不能接病人。
很多人不知道,亲朋好友里的这些病患,不是心理有问题,不是说服教育和安慰就能治好的。
还有我的同事,一个美术设计师,被头儿怀疑心理有问题,建议她去参加培训班,为期两周。等到她归来,我将信将疑问她,具体活动是什么,有用么?
她说,原来是十几个人,听听课,说说话,相互自我介绍,等到熟悉了一阵子,大家不知不觉把自己生命中的伤痛悲哀,都讲出来了。有的人的故事,涉及到极度隐私的部分,包括身体缺陷,不便公开的疾病,性取向问题,性能力不足和抱怨,等等。
最后的某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突然,老师说选一个人开始,所有的人都开始陈述对这个人的看法,只挑看不惯的缺点说。
比如我这个女同事,被群起而攻之,你这个女生一点女人味都没有,邋里邋遢,难怪三十岁嫁不出去。你看你,又黑又矮,简直丢到外面谁都不会搭理。你皮肤差,学历一般,工作收入低。你性格马虎,做事情很不行……之前自己交代的人生经历,顿时变成了把柄。
谁谁谁不能生育,谁谁谁上学时候就流产多次,谁谁谁乱搞男女关系,谁谁谁出轨小三私生子,谁谁谁干了亏心事骗了父母亲人的钱对不起他们!
起先她还还嘴,甚至吵架,但贬低越发升级。最后她实在斗不过群体,情绪崩溃了,当场大哭。就这么轮流上阵,一个都不能少,人人挨批,人人批斗别人。
我听了她的经历,简直要吓尿了。
我问她:“这会不会闹出问题来?”
可是,她说时间久了,便司空见惯。用术语来说,这叫脱敏。反反复复,最后不再敏感脆弱。让他们说,我就是有那么多缺点毛病,可我还不是好好地上班着?
等到一圈批斗后,反过来,再剖析好的一面,彼此安慰。
这简直是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水火一起淬炼。
是成灰,还是脱胎换骨,很难讲,看每个人的自身极限。
我后来琢磨她这个经历,旁人的评价,很多是根本就不是事实。有的评价就算是事实,一群轮流被围攻下来,谁都浑身充满问题。
而彼此安慰,恐怕也有群体性的心理暗示作用。
她跟我讲述经历时,已经回到办公室。中午外出聚餐,在很大的太阳下,我凝视了她半天,确定她没事。
后来她嫁人生子,忙碌工作。我再见她时赠书给她,她请我吃了一顿快餐。叙旧的时候,我发现她其实跟从前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么的女汉子气质,不化妆,不穿高跟鞋,谈吐直白,充满工科院校毕业生的风格。照顾孩子,喂奶,让老公学开车,都是日常琐事。
幸好,她没有变成那种上过这些培训班,就满口“创伤”“潜意识”“童年阴影”“投射”“本能”这些术语的人。
她仍然像个正常的人。
我想,那些心理游戏,也只是游戏,低于生活,也低于人本身。
当然,她是一个少数派例子。也许她内在发生变化,我却看不出来。或者,原本她就是个人生相对单纯的人,在那场成长培训当中,没有致命伤被攻击。
我还是觉得,在庞杂广大的现实世界里,有更加全面靠谱的认知。而人心,也远不止那些心理学流派看似精确术语,貌似清晰完美的理论。
然而,我的这个同事的经历,太典型,多年后,还会想起什么都坦白在网络上的木子美(不加v),以及变性经历都公开了的金星(有个诗人说她是中国心理最健康的人)。
这两位女士在社会上,就像我那个同事在一圈人的小班,是放大升级版。
我想,大概这对于人类本身来说,就是最残酷的心智淘汰赛。
金星剔肉割股,木子美毫无保留。强者本身就是痛苦之上开出的花朵。
挺得过,内心强大,再也不惧任何外界语言和压迫。活成自己,做自己。
那些挺不过的人呢?他们在哪里?过的怎么样?这个世界上,木子美和金星并不多。
但他们值得常人去观摩,借一点小宇宙。人是很奇妙的动物,总有楷模,顽强活下去,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