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心的局限

(2013-03-19 03:00:47)
标签:

文化

木心

沈嘉柯

分类: 谈文化

木心的局限

木心的局限
    
《长江商报》     沈嘉柯(评论家)

看到最近蜂拥而至的“高估木心”或“低估木心”之争,挺让人愕然的。木心的文字我杂乱读过,断章、短文和随笔等等都看了一些,写这一类文字的作者历来很多,有阅历和经验,挺容易动笔的,写得好不好且不提,当时我在脑海里冒出了两个比喻。

就观感而言,一种像面包,一点点材料和见解,发酵为一篇大文,漫无边际,也算是精神粮食,但不顶饿。近几十年来很多的山水游记,很多是记叙文散文,蜜蜂酿蜜也能歌颂出宏文。且还进入了国民教育的语文教科书,误人子弟,败坏审美,都是此类。另外一种呢,像结石,譬如木心。

看得出作者满腹诗书,中西糅杂,有感有见识。但那些见识密集如钙镁沉淀结晶,浓缩板结。今日市面流行的木心,也正是他的那些如微博一般的语丝碎片。比如《素履之往》,不必全读,看其中几条,很精致。还可以很方便地发发微博用于文章中。坦白说,我自己也引用过,他有些感受,零碎分开来读,非常之入心。读一段拍案叫绝,读多几段,心头便冒火,好磨叽。

如果不是因为散文这种文体太宽泛,可以顺路收进去,这种语丝随感,对文学史典故等等的评点使用,应该归到笔记里。最近木心的那套书《文学回忆录》,其弟子陈丹青力荐出版,本来就是讲义批注。《哥伦比亚的倒影》看起来像正经的散文形式文集,但通篇议论和判断句,活像美学研究文集,让人无语。作者自己玩得很高兴,通篇读下来,实在让人吃不消。

木心有文化鉴赏力,中学西学融合,品味不错,见解不新鲜但大多精准。虽然他下笔很文艺,有民国范儿,像另外一位批评家所言,很“老清新”,但还是掩盖不住寻章摘句老雕虫的本质,喜欢用大量的典故和资料。“老清新”冲淡了一些学究气,但无法彻底盖住。他的文字,没有属于文学的那种叙述语感和况味。其诗歌小说犯的也是同样的毛病。

总体来看,他的文字本质上就是一些文化学术的笔记,因为用词清雅或通俗,或者语言表达得隽永,大致往散文随笔靠过来一些。有文化评论和文学鉴赏的价值,但归类在文学里挺勉强的,还如此热闹探讨“高估”“低估”,是在开文学的玩笑吧?

假设,评点《石头记》的脂砚斋也要出书,把那些高明的鉴赏夹注眉批,凑成一册当文学出版,好东西固然是好东西,我们也要尊其为文学高手么?那就有些滑稽了。

(注,见报用的本名署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