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2013-03-21 18:02:18)
标签:

文化

       “文赤壁”--于湖北省黄州城西,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
http://s14/mw690/44487fdfgd87e9cb13d2d&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东坡赤壁

    北宋元丰三年(1080)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流传千古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东坡赤壁。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东坡志林卷四《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有二蛇,或见之。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图经云:是徐邈不知何时人,非魏之徐邈也。岸多细石后东坡名为黄州怪石”,供给友好佛印禅师,往往有温莹如玉者,深浅红黄之色,或细纹如人手指螺纹也。既数游,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又得一古铜盆盛之,注水粲然。有一枚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石之长。这是东坡作《赤壁前所写的一篇游记短文《赤壁试笔收集素材http://s13/mw690/44487fdfgd86cfb0011bc&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黄州怪石苏东坡夜游赤壁)
http://s16/mw690/44487fdfgd86cfc9c075f&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黄州石佛手指螺纹石)
http://s7/mw690/44487fdfgd86c88178b76&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http://s12/mw690/44487fdfgd86c864738eb&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赤壁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武赤壁
http://s9/mw690/44487fdfgd86c973ec1b8&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武赤壁--位于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陆水由其东注入长江。乘船顺长江而下,闯三峡,过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见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江北乌林。将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见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赤壁”以阴阳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名曰“赤壁”《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这里就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厮杀的疆场。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赤壁说至少有七种: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何者为是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湖北民俗资料》考证最为充分北魏·郦道元著《荆州记》载:蒲圻沿江一百里(原县治所在西梁湖竞江口)有赤壁山,盖东吴诈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又著《水经注》极言赤壁山与百人山(洪湖乌林背为百人山)相对。唐·李泰著《括地志》: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唐·杜佑撰《通典》载:赤壁在今鄂州蒲圻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刘表传·注》载:“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载:“赤壁山在县(蒲圻)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败走处。”唐·李善《梁昭明太子撰<文选>注》载:“赤壁,地名,在荆州下。”宋·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云:“(蒲圻)县有赤壁山,汉末孙权遣同周瑜与刘备并力败曹公于此。”宋·王存《元丰九城志》载:“(鄂)州东南四百一十里四乡有壁山,蒲圻湖。”宋·乐史《太平环宇记》:“赤壁在(蒲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北岸即曹操为周瑜所败之处。”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也援引章怀太子李贤《刘表传·注》赞成赤壁在蒲圻。元·马端临著《文献考注》:“蒲圻,吴县有赤壁。”清·马庭玉撰《明史·地理志》载:“嘉鱼县西有赤壁山,北岸即乌林。”清·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嘉鱼西七十里曰赤壁山乌林矶。”民国·张尔撰著《清史稿·地理志》载:“(嘉鱼县)有赤壁……,大江自湖南临湘入,右径陆口入江夏。” 

   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话还回到说苏东坡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林语堂《苏东坡传·文忠公:“当时有作家在杂记中曾记有如下文句: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笔者注欧阳修论作文一日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是时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意思是说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宋徽宗时,苏轼被贬南海时所作的诗很盛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这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并且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就传诵得越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不雅。
    果与欧阳修预言徽宗政和七年(1117)以前,皇家已经开始搜集苏东坡的手稿,悬价每一篇赏制钱五万文。太监梁师成则付制钱三十万文购买颍州桥上雕刻的苏东坡的碑文(早已经人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另外有人出五万制钱购买一个学者书斋上苏东坡题匾的三个字。这时苏东坡的诗文字画在交易上极为活跃,不久之后,这些宝贵的手稿不是进入皇宫成了御览之宝,便成了富有的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后来金人攻下京师,特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书画,作为战利品的一部分,因为苏东坡的名气甚至在世时已经传到了塞外异族之邦。苏东坡的手稿书画中的精品,有一部分,敌人用车装运到塞外,同时徽、钦二帝也随车北掳,竟至客死番邦(当时徽宗已让位于儿子钦宗)。苏东坡遗留下的文物未遭毁灭的,也由收藏家运到了江南,始得以保存于天地之间。国画大师范曾 绘《苏东坡赤壁吟啸图》http://s10/mw690/44487fdfgd86cbc316299&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乾道六年1170南宋孝宗皇帝苏东坡谥号文忠,又赐太师官阶。并为《苏文忠公全集》圣旨钦赐序言: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谠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书斋架上摆着唐宋八大家全集》、孔凡礼撰99万字苏轼年谱》;1995年深秋拜谒眉山三苏祠”,购一帧苏东坡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碑刻拓片服役杭州燕居留下吃过西湖东坡”;专乖河南郏县谒苏坟”;在北京王府井购得林语堂苏东坡》。20081028在山西太原永祚寺目睹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辨其眉山三苏祠碑刻拓片伪作摹刻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林语堂苏东坡·原序《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刻http://s7/mw690/44487fdfgd86c9b443276&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http://s1/mw690/44487fdfgd86c9c576df0&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http://s8/mw690/44487fdfgd86cab166417&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1932年,黄冈人汪筱舫编纂了一部《黄州赤壁集》,该书在《金石卷》中记载“东坡手书四词石刻”,即《满庭芳·归去来兮》、《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行香子·述怀》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卷中注明“按:四词共石八方,明郭凤仪重摹,经兵燹残破,仅遗数片于雪堂。清同治戊辰,又复翻刻,存坡仙亭。”
    郭凤仪,字桐冈,进士出身,能诗善文,对书画颇有研究。嘉靖年间1522-1566出任黄州知府。在任期间,郭凤仪除了重摹刻苏轼手书四词之外,自己也书写了一幅《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勾勒上石,嵌于赤壁。《黄州赤壁集·金石卷》中记载说:“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残石,明郭凤仪书在二赋堂。”该卷注明:“按:石已佚缺,所剩数十字,酷肖六朝人手笔,后‘桐冈’二字款识尚可辨。”从以上文字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传承过程,即明代郭凤仪曾根据原迹拓片重摹刻石,嵌于雪堂。
    清同治七年1868,鉴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将赤壁的楼台亭阁及大部分碑刻付之一炬,重修者刘维桢依据留存的拓片重新翻刻了古人书画作品近百块。为了与残存的古石碑区别,刘维桢在重刻的石碑上都留下了“同治戊辰仲秋月后学刘维桢重刊”的字样。今日我们所见的黄州苏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刻系刘维桢依据明人郭凤仪摹刻的拓片重新翻刻的。
    19863中华书局出版、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卷六·题跋》中有一条《题<大江东去>后》的跋语,即“久不作草书,适囗醉走笔,觉酒气勃勃,纷然囗出也。东坡醉笔。”将其与东坡赤壁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后的跋语“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犹指端出也。东坡醉笔”进行比较,二者大同小异小异者,明显为误识。囗为未识出文字。文集此题跋注明“见《宋拓苏长公<雪堂帖>》”,苏长公即苏轼。《雪堂帖》,即指苏轼谪居黄州亲筑之雪堂内的石刻。据《苏轼佚文汇编引用书目》所载,“《宋拓苏长公<雪堂帖>》,上海有正书局影印刘鹗抱残守阙斋藏本”。刘鹗,元代吉安永丰人,字楚奇。累官翰林修撰。为文风骨高秀,学者称浮云先生。有《惟实集》传世。由此可见苏轼的墨迹是在宋代从黄州雪堂拓得,亦可知这幅作品的石刻一直保存在雪堂。http://s1/mw690/44487fdfg7c0adea314c0&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黄州“坡仙亭”《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石刻拓片

清人何绍基《雪堂拓苏词残石》诗证《宋拓苏长公<雪堂帖>》属实。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人,道光进士,作过翰林编修。何绍基诗崇苏轼,曾作《雪堂拓苏词残石》长诗一首,诗中写道:古来文章辉山川,黄州胜以东坡传。劫余剩此几片石,晨星落落耿在天。此词此字更得地,江日更比他处圆。上有鹤楼下庾楼,逊此尤焰江天悬。何绍基在诗目中言《雪堂拓苏词残石》,与《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见《宋拓苏长公<雪堂帖>》”有相互印证的作用。从何绍基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的雪堂内尚有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的残缺石刻存在,宋人所拓的《雪堂帖》显然就是在这些石碑仁拓得的。

西北大学教授薛瑞生以词中的“樯舟虏”、“笑谈”、“人生”等字,断定此墨迹必是苏轼所书。理由有四:其一,苏轼此词从古到今有诸多版本留世,“笑谈”、“樯舟虏”、“人生”,原本、傅本、百本、元本、毛本及疆村本、全宋词本、龙本俱作“谈笑”、“强虏”、“人间”,然而,从宋代的成都《西楼帖》所收的东坡醉草该词石刻内“樯舟虏”及“笑谈”、“人生”诸字来看,此作品为苏轼手书无疑。其二,“强虏”明系后人臆断。薛瑞生教授认为“三国时曹孙刘三家并无华夏夷虏之别,坡翁岂能呼曹魏为‘强虏’耶?且坡翁醉革此词石刻正作‘樯舟虏’,而‘强虏’则于坡翁墨迹无徵,应以‘樯舟虏’为是。”其三,据薛老先生考证,“强虏”二字源于宋人李章出仕北庭之事。据孙宗鉴《西畲琐录》记载,李章奉使北庭,言“曾记赤壁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李章,《宋史》无传,《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但谓其官至屯田郎中。薛老先生认为李章改“樯舟虏”为“狂虏”乃有心而非无意,其意在借苏词作外交辞令,以扬北宋之国威而压北庭之气焰。只是“狂虏”与“樯舟虏”言不相谐,故又辗转而改为“强虏”以附会之。其四,据薛老先生考证,东坡词在东坡生前无有手订本东坡赤壁怀古扇片图 http://s12/mw690/44487fdfgd86cdb228a5b&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二考证" />

最早辑录东坡词者为北宋与东坡同时而稍后之张康国宾老1058-1109,然宾老所辑之蜀本今日不传,而今所见的东坡词最早版本为南宋初年人傅干《注坡词》与稍后之曾辑《东坡先生长短句》,元明以后的各种版本条则据此二本而增益之。即使孙宗鉴1077-1128记李章使北庭事于史无凭,然于南宋之世道人心却一拍即合,故傅、曾本均作“强虏”而不作“樯舟虏”,至明茅维编《苏东坡全集》,与明焦编《苏长公二妙集》,始据石刻校云:“一作‘樯舟虏’”此后之明清所有东坡词本,均以“强虏”为正本而以“樯舟虏”入校记矣。明乎此,则知原本应为“樯舟虏”非“强虏”。据此考证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墨迹早在宋代的成都《西楼帖》中就有拓片,而孔凡礼老先生所收《题<大江东去>》的跋文亦见于宋拓苏长公《雪堂帖》。黄州东坡赤壁现存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刻中的“樯舟虏”、“笑谈”、“人生”诸字承传有绪,是区别后人书写此词至为重要的依据,由此可以断定,此幅作品系苏东坡手书应是毫无疑问的。参见2006412中国文物报第七版鉴定栏目王琳祥先生撰《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辨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