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2013-03-22 15:55:47)
标签:

文化

    这是元丰六年(1083)苏轼友人傅尧俞行楷书前赤壁賦素笺墨迹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66行。前五行36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书前赤壁賦跋文自识:“去岁作此未尝轻出示以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笔倦未能写当候后信轼白从跋尾所知元丰六年(1083)书,时苏轼四十八岁。http://s2/mw690/44487fdfg7c0cae5db301&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http://s8/mw690/44487fdfgd87ed0cad3e7&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苏轼行楷书前赤壁賦素笺墨迹卷。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傅尧俞(10241091)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早慧,十岁即能文章,未冠举进士,知新息县。仁宗嘉末为监察御史。英宗时,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再迁右司谏、同知谏院。后除侍御史知杂事。神宗熙宁初,知和州、庐州。三年(1070),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两年之间凡六徙,困於道途。哲宗立,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元四年(1089)为御史中丞,迁吏部尚书、中书侍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谥献筒。有《傅献简集》七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傅尧俞行楷书《蒸燠帖》,纸本,纵26.3厘米,横17.3厘米。《蒸燠帖》是傅尧俞传世墨迹孤品,系致友人应酬问候的短札。鉴藏印记:“江德量鉴藏印”(朱文)、“南韵斋”(朱文)、“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朱文)、“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朱文)。著录:《书画鉴影》。http://s3/mw690/44487fdfgd87ed6820f92&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释文尧俞再拜气候蒸燠伏惟台万福来日瞻奉此不详尽尧俞恐怵

作品结体秀正方润,笔法清峻峭拔,风格上保持了较多的宋初书法的特点。傅氏和大诗人、书法家苏轼是好友,苏氏现存的书法杰作《赤壁赋》卷即是写给他的。因此,傅书应或多或少受到苏书的影响。 

前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七月十六日,秋天,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容色突变,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苏轼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已经亮了。http://s7/mw690/44487fdfgd87ee1370146&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傅抱石所作的《赤壁赋图》,都有主题突出、构图简洁的特点,此帧《赤壁图》更将其山水画与人物画的长处融于一炉。前景绘断崖赤壁直插江心;中景绘回旋的江水中,苏东坡与其友同坐舟中饮酒吹萧,船夫则在船尾被巨壁挡住;远景则写月色下如壁的山崖朦胧的身影。画面构图颇独特,近景的山岩取斜势,造成奇崛而惊险的视觉效果,似乎立刻要倾倒下来;而同样取斜势的小舟、石壁上斜生的植被则又因其与山石的强弱对比而加强了这一效果。但舟中人物的淡定自若、吹箫和歌,却正好化解了这一险势。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而独特的“抱石皴”法,水墨渍晕,淡赭渲染,将月夜下的物象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对苏东坡等人物的神态作了精心描写,人物的性格、情绪皆跃然纸上,生动异常。尤其是苏东坡表情深沉严峻,显示他在这风声、笛声中发思古之幽情,抒胸中之情怀—“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傅抱石笔下之苏东坡应是在其人格、性情及思想上能引起其共鸣者。如东坡先生在世,观之亦会感叹:“知我者,抱石也。”http://s1/mw690/44487fdfgd87ee63b64b0&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乃中国古代战争中颇具经典意义的场所。自东坡前后《赤壁赋》始,赤壁乃成中国文学里的经典意象,千百年来令人们赞叹欣赏不已。苏东坡所写的后赤壁赋,以其文辞的多彩与情感的激昂,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而又开朗豁达的复杂情感。《后赤壁赋图》是傅抱石代表作品之中的典型,曾多次尝试此题材。此图作于1945年,以绘画语言再现东坡文学名篇《后赤壁赋》。此图中,苏东坡与其友三人船游论道,画家对苏东坡等人物的神态作了精心描写,每个人物的性格、情绪皆跃然纸上,生动异常。尤其是位于中间的苏东坡表情深沉严峻,显示他之所思。并非耳边所听之风声、水声,而是在发思古之幽情“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傅抱石用笔描绘的苏东坡应是在其人格、性情及思想上能引起其共鸣的。人物背景则是断崖赤壁,取斜势的山石造成奇崛而惊险的视觉效果,似乎立刻要倾倒下来,充分展现出于磅礴大气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见率真的高妙境界。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是如此。以其惊涛一样的笔墨,营造一种骇浪一样的气势,又以四两的力度,化解千钧的重量,这正是傅抱石此幅的要义所在。此幅则融其山水画与人物画长处于一炉,可谓典型的“大块文章”。http://s14/mw690/44487fdfgd87efc3fbdbd&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傅抱石(1904年-1965年),祖籍江西新余,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国画家、篆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青少年时代的傅抱石家境极为贫寒,父亲去世得又早,傅抱石靠自学获得了大量知识,尤其是关于中国绘画史与篆刻史的知识。二十余岁就撰写了《国画源流述概》(22岁)、《摹印学》(23岁)、《中国绘画变迁史纲》(26岁)之类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专业论著。

    1933年,傅抱石在徐悲鸿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1935年,傅抱石在老师金原省吾及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大力帮助下,在东京举办了《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取得了很大成功。同年,傅抱石因母亲病故,由日本返回中国,并应徐悲鸿先生之邀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爆发后,傅抱石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在中央大学及国立艺专授课,同时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傅抱石在重庆待了8年,在这期间,傅氏在授课及抗日宣传之余,仍继续进行他的美术史论研究(尤其是对石涛的研究)。此外,在篆刻及绘画创作方面也在全力进行实践。8年之中,曾在重庆、成都、桂林等地多次举办画展,展出作品以其全新的画风与独特的个性,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傅抱石国画后赤壁赋图)

http://s7/mw690/44487fdfgd87f223fe946&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1960年成立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任院长。同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写生团,历经六省一市,共二万三千里,结束后在北京举行《山河新貌》写生画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傅氏又进行了东北写生、浙江写生、江西写生、湖南写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东欧(捷克、罗马尼亚)期间所作的大量写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歌颂大自然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国画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逝世,终年61岁。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傅抱石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他留下了数千枚印章和数千幅绘画作品,还有二百多万字的学术文章。http://s1/mw690/44487fdfgd87f38393a40&690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TITLE="读苏东坡《赤壁赋》 赏傅抱石《赤壁赋图》(山水三)三赏读" />
傅抱石1943年作赤壁赋图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