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汤寿潜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

(2022-08-25 22:17:54)
标签:

历史

分类: 读书偶得


 对汤寿潜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观点之一,认为他是最早倡议“东南互保”的人。相关的证据,如张謇在《汤蛰先先生家传》中说:“国之不亡者,仅君往说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定东南互保之约,所全者大,其谋实发于君。”汤氏自己也说:“寿潜最顾外交,光绪廿六年五月下旬,东南互保,寿潜实为刘忠诚倡议。”

然而,通过排比史料,汤氏最早倡议“东南互保”这个观点显然难以成立。

    清廷与列强宣战的前一天,光绪廿六年五月廿四日,盛宣怀电刘坤一:“福开森面禀:‘各领事并无占吴淞之意。英领事要我请其保护,是其伪术。若为所愚,各国必不服。白藻泰已将此情电法’等语。自吴淞以迄长江内地,公应饬沪道,告知各国领事,自认保护,勿任干预。”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含有“东南互保”内容的提法。但是,盛宣怀并没有说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还是福开森的。而据赵凤昌《惜阴堂笔记》记载,盛氏的提法来自福开森,源头则是赵氏:

    “自五月初,良乡车站拳匪发难,京津响应,各省人心浮动,或信以为义民,或迷其有神术。上海远隔海洋,忽传城内已有拳匪千人飞渡而至。旅沪巨室纷纷迁避内地,有首途而被劫者。其时南北消息顿阻,各省之纷乱日甚,各国兵舰连樯浦江,即分驶沿江海各口岸,保护侨商。英水师提督西摩拟入长江,倘外舰所至,与各地方一有冲突,大局瓦解,立召瓜分之祸。忧思至再,即访何梅生老友商之,云:‘事已如此,岂可坐听糜烂?其时各省无一建言者,予意欲与西摩商各国兵舰勿入长江内地,在各省各埠之侨商教士,由各省督抚联合立约负责保护。上海租界保护,外人任之。华界保护,华官任之。总以租界内无一华兵,租界外无一外兵,力杜冲突,虽各担责任,而仍互相保护。东南各省,一律合订中外互保之约。’梅生极许可,惟谓‘须有任枢纽之人,以盛杏生地位最宜,并云此公必须有外人先与言,更易取信’。当约某美国人偕往,谒盛密谈。旋杏生约予往晤,尚虑端、刚用事,已无中枢,今特与外人订此约,何以为继?予谓此层亦有办法,可由各省督抚派候补道员来沪,会同沪道与各国驻领事订约签字。公不过暂为枢纽,非直接负责之人,日后亦无其关系。即定议由其分电沿江各督抚,最要在刘、张两督。”

    这个“某美国人”,显然就是福开森。

    如果赵凤昌没有虚构,那么毫无疑问,他是首次提出“东南互保”之人,时间应在五月廿四日前两、三天。

    盛宣怀对自己在“东西互保”中的角色,说“即如保护东南,非我策画,难免生灵涂炭”。他只说“策画”,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其子盛恩颐说“府君首倡互保之议,密电各帅”。史料证明最早向督抚倡议“东南互保”的确是盛氏,从这个意义上说,盛宣怀是首倡之人也不算错。

    因此,盛宣怀和赵凤昌都可以说是“首倡”,只是各自所“倡”的对象不同而已。如果不论对象,只论时间,赵是早于盛的。

    廿六日,盛宣怀电刘坤一,荐汤寿潜为其参谋:“时局至此,公砥柱东南,统筹军国,须得忠亮宏达之士,参谋左右。前青阳知县汤寿潜其人也,此君现在沪,公以为然,当代敦劝来宁。其人之详,可问季直殿撰。”

    盛宣怀这么做,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东南互保”。这说明盛、汤就“东南互保”有过交流,立场一致,否则盛不可能将汤荐与刘。

    盛、汤何时交流不详。目前所知,汤与人谈及“庚子事变”最早在五月中旬。汤氏自述:“蔡子试令津门,余每朔南,经过必面。逮庚子五月望后,过我沪寓,与言近事,茫然惊诘,乃知其改官湖外。”“蔡子”指蔡启盛,曾任官天津,庚子改官湖南,五月中旬至沪,与汤会面。“与言近事,茫然惊诘”,显然谈及了“庚子事变”。但是,这不能证明汤氏此时已有“东南互保”的设想。

    廿七日,刘坤一复电:“汤君著作颇富,久闻其名,祈转致来宁为盼。”

    可见,当盛宣怀向刘坤一提出“东南互保”的雏形时,汤寿潜还在上海。他去南京见刘,比盛电刘至少晚了三天。

然而,本文开头所引张、汤之说,张说“其谋实发于君”,汤说“寿潜实为刘忠诚倡议”,确实都含有“首倡”之意。岂不是有悖于事实?

其实,张、汤说法的要点在“当面”,意即汤寿潜是最早前往南京对刘坤一进行当面游说的人。

张謇廿日已至南京。他在自订年谱中说:“余诣刘陈说后,其幕客有沮者,刘犹豫,复引余问:‘两宫将幸西北,西北与东南孰重? ’余曰:‘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刘蹶然曰:‘ 吾决矣。’告某客曰:‘头是姓刘物。’即定议电鄂约张。张应。”

    鉴于张謇日记有失记的情况以上场景发生在哪天无法确定。从本文开头所引张、汤的说法来看,张应该是在汤之后游说刘的

    对汤寿潜与刘坤一的交谈,俞印民《俞氏泗水集》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似乎从未有人说及,故抄录于此:

“汤蛰仙先生精干果断,以机警胜人。清庚子之役,先生在江督刘岘庄忠诚公坤一幕下,忠诚深契先生,每事必以咨询。时朝野靡然,目此巨变,莫知所届。忠诚接矫诏,彷徨中夜,百思不得一筹,因延先生至密室,询问方略。先生略思索,谓忠诚曰:‘此际西北大乱,所持惟东南半璧,某愚以为宜与外人订约,力任保护。’忠诚意虽谓然,第恐各省疆吏未必一致。先生曰:‘东南以两江为主,两江倡议,附和必多。况南皮亦贤达之士,所见未必不同。’忠诚即请属稿。先生伸纸疾书,顷刻草就,电发鄂督张香涛文襄公之洞,果首先赞同,各省亦无异议。自后,东南安固,地方晏然,卒无兵燹流离之苦,先生之力也。”

俞氏说:“余以新昌陈君之介绍,获见先生于西湖清泰旅馆,与之谈论。”可见,以上情况是汤氏当面说给俞氏的,真实性无庸置疑。

从俞氏的记载来看,汤寿潜帮助刘坤一解决了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如何使东南各省督抚立场一致。这样,使刘打定主意作领头羊。当然,汤氏的作用不可能止于此。张一麐说:“东南数省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盛宣怀与外人定保护南数省商教章程、保护上海章程,得以无事。奔走其间者为汤寿潜,文稿多出其手。”日本支南珏一郎说:“当时汤寿潜见识,虽不独高于南中他人,而其任奔走,为说客,较他人为烈。当时督两江者为刘坤一,督两湖者为张之洞。二公虽识见高超,亦确京中有多数大臣附和拳匪之非计,乃逼于朝命,几有进退两难之势。于是汤寿潜往返二公之间,力主不开衅。倘一开衅,必致南北受兵,而中原无一片干净土矣。二公深韪其言,坐待二次之朝命。不经旬,而八国联军集矣,拳匪节节退败,京师至不可收拾。而南中却安然无事,虽大功在于刘张二公,设无汤寿潜为之怂恿其间,刘张二公转念与否,未可知也。”

必须指出的是,张謇、张一麐、支南珏一郎都提及汤寿潜奔走刘坤一、张之洞之间,这恐怕是讹传。刘在南京,张在武汉,“东南互保”从提出到签订章程,前后不过数天,汤氏怎么可能奔走于南京、武汉之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