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汤寿潜杭州居所钩沉

(2022-05-16 20:46:36)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东西南北

汤寿潜杭州居所钩沉

刘海钧  钟妙明

 

    汤寿潜是晚清维新派思想家、立宪派代表人物,浙江山阴县天乐乡大汤坞村(今属杭州萧山区进化镇)人。自既冠离家求学,之后大部分人生在杭、沪两地度过,故在杭城和上海均有居所。而今人对汤氏旧居的了解,仅知大汤坞村和临浦牛头道场两处而已。他在杭城的居所,则渺焉无闻矣。

1875年至18867月,是汤氏求学时期,他先后肄业于杭州的诂经精舍、紫阳书院、敷文书院,此间住宿应多在书院。18868月至1897年,在山东、北京、安徽、上海活动,在杭时间零碎。18983月,入浙抚廖寿丰幕,自此始多有时间居于杭城。起初,先后寓身于望仙桥、湖楼、灵芝寺。

据《蔡元培日记》记载,1899514日,蔡元培、亦韩同至望仙桥下晋升堂客邸访汤氏,不值,询一品帽肆,知迁湖楼。

望仙桥,位于现杭州方志馆西南,跨中河,东接望江路。绍兴十五年,赐秦桧府于望仙桥东北,后改德寿宫,为高宗赵构退养之所。可见南宋时望仙桥一带非常繁华。顺治间进士宋琬《陆氏菊逸》诗云,“望仙桥下市廛间,汩汩红尘没马鞍”,其盛可想。“湖楼”即“俞楼”,汤寿潜的老师俞樾的居所,位于孤山南麓、西泠桥南侧。现已重新改建为“俞曲园纪念馆”。

 

又,526,汤氏复汪康年函,有云“如来杭,可于鼓楼湾一品帽庄询弟踪迹”。

由以上可知,汤氏所寓晋升堂系客栈,距鼓楼很近,望仙桥之西,《蔡元培日记》云其在“望仙桥下”

    汤氏寄身灵芝寺,可能在19001902年。一个秋日,杨文莹过访汤氏,不值,因作《灵芝寺访汤蛰仙大令不遇》:“古来贤达人,十五寄僧饭。入门不相值,散帙纷在案。佳儿肃客坐,面匝书气粲。谓翁乏童御,随侍备宣唤。斯人信奇逸,筮遯惬心玩。拔身脂膏场,尘鞅挥刃断。道以战胜肥,名以葆光远。竹实养藩鷃,饥凤且天半。谁其贡玉堂,空发才难叹。落日搔首归,秋叶蹋黄烂。”“拔身脂膏场,尘鞅挥刃断”一句,指汤氏于1895年辞青阳令之事。

灵芝寺,位于现在的“柳浪闻莺”,最早为吴越王钱镠别墅。之后千年,时光流转,钱王故苑递嬗为灵芝寺、钱王祠(表忠观)、“柳浪闻莺”。北宋太平兴国元年,钱王故苑生灵芝,钱王之裔遂舍园为寺,名灵芝寺。钱王祠旧名表忠观,原在龙山,元时毁,明嘉靖三十九年,总督胡宗宪、巡抚周斯盛重建于灵芝寺内。康熙三十八年,建亭榭于灵芝寺,以奉康熙御书“柳浪闻莺”匾额。民国时,“柳浪闻莺”依然是风景怡人的,民国《杭州府志》有描述:“背负雉堞,面临方塘,架石梁于塘上,柳丝踠地,轻风摇扬,如翠浪翻空。春时,黄鸟睍睆其间,流连倾听,与画舫笙歌辄相应答。”

汤氏寓居灵芝寺期间,来往杭、沪、宁三地,屡预国事,影响国运之走向。1900年,与张謇、盛宣怀等人联手,促成“东南互保”,使中国南方免于焦土。在慈禧谋废光绪时,给刘坤一献单片向光绪问安之策,使慈禧打消废立之念。1901年,与张謇、沈曾植等人联手,为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拟稿,成为清廷实施新政之蓝图。撰《宪法古义》,推动立宪。政治活动之外,实业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就,1901年,与张謇、罗振玉、郑孝胥等人创办了我国首家近代农业企业—通海垦牧公司。

繁剧之余,灵芝寺之良辰美景,当使其紧张神经得到松驰。其柳浪闻莺》诗,也许就作于寓居灵芝寺时的某个春日:“堤畔青青柳万条,依依飞絮卧虹桥。黄莺不管狂风浪,细啭歌喉伴舞腰。”190311,汤撰《重修表忠观碑记》,当出于与灵芝寺之特殊因缘。

1902910月间,连日大雨,致使汤氏父母乡下住宅遭水淹。104日,汤氏致函刘树屏,云“舍下两为水淹,家君倚楼愁绝。为游子者,谈兴亦殊薅恼也”。汤氏是大孝子,这次水患促使他在杭城赁房作为长期居所,好将父母接来共住,以便照顾。大概两个月后,此事得到落实。1214日,汤氏致函赵凤昌,云“近赁一椽于泉塘门内,奉二老婆娑其间。四海自秋气,一室羲皇,春夜睡,居然能及五钟。公闻之,应为我轩眉。”看来汤氏对此处是非常满意的。

汤氏云此宅在“泉塘门内”。泉塘门,即钱塘门,民国《杭州府志》载:“钱塘门,在城西北,内属仁和,外属钱塘。”可见“钱塘门内”的范围很宽。而灵芝寺正在“钱塘门内”,因此,汤氏新赁之居亦应在灵芝寺一带。他在这里住了八年多,加上此前在灵芝寺借寓三年,可知他在灵芝寺一带住了十一年之久。

    灵芝寺赁居生活终止于19116月。是月30日,汤氏迁驾涛新馆。新居在吴山,面对钱塘江水。搬家前两天,汤氏致函赵凤昌,告“后天准移家”。搬家后,招赵熙、章太炎同游西湖、登南高峰。赵因作《题朱剑侯饭香图》,云“潜庵近有西湖约,郑子江湖拥大藩”。赵、章二人应是最先观瞻驾涛新馆的友人。大概在这之后不久,吴庆坻应邀而至,亦有诗,不过在他的诗中,将“驾涛新馆”称为“驾涛山馆”。汤氏去世后,赵熙屡忆昔年游西湖事,述及驾涛新馆1918年,作《解语花》词,有“门对钱塘江水,望西兴红树,潮信风起。驾涛新里潜庵住,共数欧阳遗事”句,自注“记宣统三年游西湖,以是日迁驾涛新馆,蛰仙约也”。1925年,作《忆驾涛新馆》:“海天楼阁影蓬莱,旧日潜庵共举杯。玉宇琼楼江上望,荷花桂子镜中开。招邀枚叔三秋笔,英飒钱王一代才。老去长星空万里,银山白马梦潮来。”自注“汤蛰仙别墅,在吴山”。又作《半疯诗》,有云“买书无钱不到手,汤子约踏南高峰”。

    汤氏为其居取名“驾涛新馆”,盖有两层用义。一,因购自他人,为与旧馆相区别,故取新名;二,与好友王锡荣之驾涛仙馆”相呼应。

    清末著名藏书家丁丙之子丁立中,尝撰《武林新市肆吟》,提及“高氏、杨氏均于龙井设种茶公司,王君湘泉筑驾涛仙馆于江干,以馀地艺茶万本民国徐珂原编《西湖游览指南》载:“驾涛仙馆在六和塔迤北,依山面江而建,为邑人王锡荣之别墅。”

    王锡荣,字湘泉,杭州商界领袖,曾任杭州总商会会长、浙江省议员、浙江省储蓄银行董事等职。汤氏与他关系密切。1909年,两人与潘俊年、冯效贤等人在杭州创办光华火柴厂,该厂被称为“中国自制火柴首创者”、“我国火柴业之巨擘”。1912115日,汤氏辞浙江都督的请求得到省议会批准,心情无比畅快,即于午后偕王氏赴湖上访友、看雪,在杏花村小酌。从不沾酒的汤氏,此次亦开怀一饮,日暮始归。19139月,汤偕王往宁波视察新筑铁路。1914419日,浙督朱瑞宴请汤、王等人于烟霞洞,宴毕同游名胜。可见两人不仅是事业伙伴,私下亦很亲近。

    由此来看,汤氏营宅于吴山,王氏当有所赞画。

    令人不解的是,驾涛新馆”迄今仅见于赵熙、吴庆坻的文字,而“驾涛仙馆”自清、民以来多有文献记载。民国《钱江画舫录》载:“犹忆庚戌(1910年)秋初,有假驾涛仙馆开花榜者,以何侠飞、费蛰园、钱恨生主其事。”这在当时一定是轰动一时的新闻。1910年武昌起义后,陈其美至杭州,尝于驾涛仙馆开会策划起义,以响应武昌。徐珂原编《西湖游览指南》显示,民国时“驾涛仙馆”已是杭州名胜,其知名度于此可见。2012年,它被列入浙江省文物局编“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而驾涛新馆”不为世人所知,或许原因在于汤氏不欲声张,即使友朋知之者亦不多。汤氏去世后,其命运更无从得知了。

    1912年的某天,国学大师金天羽游吴山,遇驾涛别墅,而不知其主人,因作《江干有驾涛别墅,倚山瞰江,不知谁氏宅也。杭俗凡名园胜地,叩门即入,有看竹何须问主人之意》,其词云:“江势抱城湾,丹楼耸翠鬟。地连秦望岭,门对富春山。水国鲥鱼贱,榛丛雉子斑。驾涛名字好,此福绝尘寰。” 驾涛仙馆”已早在人耳,此“驾涛别墅”或即驾涛新馆”亦未可知。

    驾涛新馆”与“驾涛仙馆”为同时期建筑,既然“驾涛仙馆”仍在,那么“驾涛新馆” 的幸存也是可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重现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