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维视角下的月色长歌——剖析熊亮中秋主题散文诗新作

(2025-10-06 11:27:37)

多维视角下的月色长歌——剖析熊亮中秋主题散文诗新作

 

江西散文诗人熊亮的这篇中秋抒情新作,延续其“古典与现代深度融合”的创作特质,以月色为核心纽带,在意象建构、情感脉络与艺术表达中铺展多重维度的诗意空间,将中秋的文化底蕴与个体感悟熔于一炉。

 

一、意象维度:传统符号的现代重构

 

作品以“月亮”为核心意象,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文化载体的深度升华。开篇“月亮尚未起来,月亮尚在山谷,月亮终将升起”的递进式叙述,赋予月亮动态的生命感,而“万古惆怅与落寞的明珠”“上古补天的遗存”“不肯滴下的泪滴”三重喻体叠加,既联结“女娲补天”的上古神话,又注入千古文人的悲情基因,让月色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容器。

 

围绕核心意象,诗人编织起多重意象网络:

 

- 人文意象:胡琴、琵琶、竹笛构成的丝竹之声,“搂着”“相拥相泣”的拟人化表达,将听觉转化为触觉的共情;涂抹的家书、惊寒的雁阵、驿路霜雪等经典乡愁符号,延续了古典文学中“月是故乡明”的情感传统。

- 自然意象:穿竹的秋风、婆娑的桂树影、零落的叶影,与月色相互映衬,形成“冷”(月色)与“动”(秋风)、“虚”(光影)与“实”(竹林)的张力,构建出空灵而真切的意境。

- 哲思意象:“精钢锻造巨斧”劈开洪荒山门的想象,将柔和月色赋予“磅礴雄浑”的阳刚之气,打破传统中秋月的温婉定式,暗合其“阳刚与阴柔自然融合”的创作追求。

 

二、情感维度:个体与千古的共鸣共振

 

情感脉络沿“时空纵深”与“心灵层次”双向延展,实现个人感悟与集体记忆的同频。

 

从时间维度看,月色串联起“混沌初开”的远古、“万里征程的征夫”的古代与“我在苍茫之间游走”的当下,使“乡愁”超越个体情绪,成为“唤起千古的徘徊低首”的集体情感记忆。这种处理方式延续了其《斯卡布罗集市》中“以具体场景承载普世情感”的特点,让个人视角下的月色观测,成为对千古中秋情怀的回应。

 

从心灵层次看,情感呈现多阶递进:由月色初现时的静谧期待,到“搅动三寸柔肠”的乡愁涌动,再到丝竹声中的共情共鸣,最终在“酒壮英雄气”的豪迈中推向高潮,完成了从“柔肠百转”到“磅礴雄浑”的情感跃升,展现出情感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三、艺术维度:诗意与张力的语言建构

 

作品在艺术表达上彰显出成熟的散文诗特质,延续了熊亮“语言交响乐”的创作特色:

 

- 韵律营造:长短句交错排布,“月色在辽阔的地域奔跑,音符便奔驰”的短句形成急促节奏,“前尘往事在月下……成桂树婆娑的影子某一部分”的长句则放缓语速,如月光流转般张弛有度;“你的颜色哦”“秋月明哦”等语气词的运用,兼具口语的鲜活与诗歌的韵律。

- 感官融合:视觉上的“关山红透,秋水澹澹”、听觉上的丝竹呜咽、触觉上的月色轻扣,多感官互通让诗意更具穿透力,正如其在《秋云》中“铺天盖地的宣泄之雄奇”的意象营造逻辑。

- 虚实相生:“闪回的史册”“忘却了的山路”等虚写的记忆碎片,与“竹林秋风”“月下酒盏”等实写的当下场景交织,使作品在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在场感中取得平衡,契合其“似梦似真”的散文诗美学追求。

 

四、文化维度:传统节日的精神叩问

 

作为中秋主题创作,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节日抒情,成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叩问。诗人通过“月色润泽古今”的设定,将中秋月定位为“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它既照映过征夫的乡愁,也照亮过当下的心灵,更在“墨香与酒气”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这种创作旨归与他在《中秋》另一篇作品中“谦逊的月色润泽煌煌巨著”的立意一脉相承,通过月色这一永恒符号,让中秋所承载的团圆、乡愁、家国等文化基因得到鲜活延续,使传统节日在文字中获得精神重生。

 

整首作品以月色为笔,以情感为墨,在古典意象与现代表达的碰撞中,写就了一曲跨越千古的中秋长歌,既展现了熊亮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其在散文诗领域“独辟蹊径”的创作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