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之星VS创新工场
(2011-05-31 13:08:46)
标签:
it |
分类: 企业观察 |
“科学家变成企业家”,2007年,联想之星成立时,这是柳传志的初衷,将联想之星打造为企业“孵化器”,在中国的科技型创业人才中放上一把火。
2009年9月,李开复建立创新工场,在博客上,他写道,创新工场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建立企业的孵化器,为科技、为产品寻求商业通道,成就后来者成为了前一辈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夙愿。
当然,同为企业的孵化器,联想之星与创新工场的DNA却并不相同。
联想之星带着更为浓厚的学员派气息。联想之星定位于将培训班和天使投资基金密切结合,先在中科院院属单位内形成一定数量的高科技企业,最终带动中科院,联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观念、体制的转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面积、高水平落地。
它的出身血统决定了其承载的官方色彩的任务,寻找一条可行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发现具有商业敏感的科学家,以不脱产培训的形式,改变其的观念,培养其商业能力,使其变成真正的创业者。
柳传志曾谈到,商业意识与精神的形成与重塑,是“孵化”企业家成败的又一关键。
相比而言,创新工场具有更浓郁的商业气息。尽管创新工场的定位也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但从其发展路径上看,创新工场从内部孵化产品,吸引投资,迅速做大做强,求速度,商业利益的驱动更为强劲。
无论模式的差异,但这两种孵化模式都紧扣了中国、青年、创业三个关键词。在美国,是天使投资人带动了高科技革命,教导了苹果的乔布斯和谷歌的拉里、谢尔盖;在中国,联想之星和创新工场在进行这场变革,让中国的科学家、科研成果商业化,孕育下一代伟大的企业家。
其中,“联想之星”培训班是这一孵化器中最重要和独具特色的部分,培训班围绕培养CEO展开。这个班以什么为重心,到底让学员学什么?第一点是观念转变,第二点是创业和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
“联想之星”从最初的一个班,到今年10月即将开班的三期班即将扩容到2个班。
在过去3期的培训中,联想之星共培养学员165名, 15个项目与联想控股签订投资意向书,其中30余个项目获得外部投资。联想之星的版图不仅局限于科技创业,这项企业孵化器的模式一旦得到市场万全的实验,还将扩张到全民创业上。在资金方面,联想控股今年设立了4亿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初创期甚至还未正式成立的企业”。
柳传志、任正非这一代企业家仍在领跑中国企业,他们不仅是企业领袖,更是精神领袖。联想之星,始终在以实践的务实态度来培育下一代的企业家,给予技术、资金扶持是第一步,上市不是最后的终点,关键在于上市后,企业家能够矢志不移,成为行业的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