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怪圈贤人戴尔电脑大象张瑞敏财经 |
分类: 管理见解 |
走出标准化营销的怪圈
第四,通过标准化实现内部优化和外部扩张。标准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于传播、复制、学习和优化,所以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前提,以孔子对《易经》的解释就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能够做大的,一定是简单的,一旦公司管理走向复杂了,说明公司的增长就要进入增长的极限了。有人问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如果见到通用电器董事长韦尔奇最想请教什么问题,张瑞敏说最想请教的就是“如何把大公司做小”,实际上就是如何保持公司管理的简单化。而标准化管理有两方面的作用支持公司成长,一是可以降低复制的成本,并保持复制的不变形。二是降低对人员的使用要求,更容易的从外部获得人力资源支持。这两点如果不具备,则大规模的发展就会被抑制。
那么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别就是:在第一种模式下,企业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但是什么也没有做到极致,所以反而把自己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圈子和有限的规模内。在第二种模式下,企业正是通过放弃、优化、标准化和简单化,具有了跳出圈子跨领域扩张的能力,反而具有更大的天地。
标准化支撑个性化
那么标准化是否就意味着企业灵活性的降低甚至僵化?或者说在标准化管理下,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会受到抑制?这实际上是如何标准化的问题。正确的标准化不但不会减低企业的活力以及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恰恰相反,只有做好了标准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个性化。
我们都知道戴尔电脑以直销和个性化定制能力,取得了电脑销售的霸主地位。就是说戴尔电脑比其他电脑厂商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在这个个性化需求满足实际上是建立在戴尔零配件供应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以及订单处理流程的标准化的基础上,流程的标准化带来的效率的提升使得先接单再生产成为可能,而有限的、标准化的部件模块就实现丰富的组合,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用这个案例旨在说明,几种有限的后台业务上的标准化模块之间的组合,就可以带来市场适应性上的非常丰富的变化。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色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所以企业要想使得标准化不走向僵化,首先就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性格,设计合理的标准化界面,把标准化的着眼点放在企业经营的基础的、长期的、核心的要素上,这些基础上做的越扎实、越标准,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候的适应速度就越快,匹配程度就越高,这就像练武中的“扎马步”功夫,这并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可言,但这个基础做的越牢,在对敌时候的灵活性反而越强。
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建立企业的一个学习和提高机制,因为知识只有在标准化之后才能更好的传播,所以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员工的个人智慧转化为企业的集体智慧并进一步让每一个员工得到提高,比如对于业务员中的销售精英,如果只是对他的业绩进行奖励,那么他的销售经验就只是限于对他个人销售业绩的提升,但是如果能把这种经验进行标准化的转化,吸收入企业整体的销售体系之中,则可以传导到每一个销售人员身上。而且从整体和长期来看,这种集体学习带来的知识积累,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另外我们对国外企业的一些定量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印象深刻,比如沃尔玛不但强调员工要微笑,而且规定当顾客距离多远的时候要开始关注顾客,而且笑的时候要露出八颗牙,麦当劳对于薯条的油炸时间都有非常精确的规定。而实际上这种规定和要求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一些企业为什么推行这种精确的规定却带来了僵化或者给顾客感觉到不真实呢?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这些跨国公司制定这种数字化、标准化的规定,是建立在大量的分析、调研、实验的科学基础上,并有系统的支撑性流程工作来让它变为现实。相反,如果指标和流程的制定上就是随意的、缺少根据的,而在执行上又没有想配套的措施而导致变形,看起来是差不多,最后的效果则差距很大。
也就是说,要避免标准化过程走向僵化,企业就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化界面和标准化模块组合,形成企业内部的集体学习能力推动标准化知识体系的优化发展,把标准化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执行上。
所以,企业不能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革命性的转变,而且从变革管理的角度,当企业试图从游击队向正规矩转化的时候,和企业内部原有的经营文化会遭遇比较强烈的冲突,员工会变得不适应,甚至短时间内会带来业绩下降。但是不能通过标准化和正规化的洗礼,企业就永远只能在小企业的模子里徘徊。
《销售与市场》战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