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达能战略食品品牌 |
分类: 企业观察 |
达能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
和其他领域众多被外资收购之后雪藏起来的中国品牌,达能对于收购的品牌不但不会雪藏,而且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上也相对介入比较低。它有控股的诉求,但也不是非控股不可。它遇到了光明的王佳芬、娃哈哈宗庆后这样的强势合作者,也“委曲求全”的维持了合作。
它自己主导经营的乐百氏、正广和等经营状况很一般,而光明、娃哈哈这样的合作者则一直对外界述说着它的“可恶”:不懂经营,不给技术,而后来者蒙牛、汇源仍然毅然决然的选择达能做为投资伙伴。宗庆后、王佳芬、牛根生、朱新礼都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家中的翘楚,如果说达能大肆收购控股中国食品企业是一场巨大的阴谋或者阳谋的话,这些企业家难道就看不出来?如果说宗庆后是因为90年代时有各种体制、资金上的原因选择达能,并且现在想摆脱却受制于合同而懊悔的话,蒙牛和汇源又为了什么呢?
相信达能一定有它做为一个合作方的独有魅力,才使得这么多中国食品企业在选择投资方是认定了达能。
比如和两乐这样的品牌经营型公司相比,达能并不谋求品牌上的话语权,对于介入之后的品牌不谋求消灭,相反还支持使用原有品牌。这对于把品牌当成自己的儿女来看待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达能似乎很大度。
达能可能会对具体的经营说三道四,但并不企图凌驾于中国企业家之上,而更希望让这些熟悉本土经营的企业精英去冲锋陷阵。
达能做为世界最大的食品集团之一,可能会对在研发上有短板的中国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上的支持。
实际上我们如果不放大到产业层面,单纯从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看,达能似乎是一个最好的合作者:有技术和资金(这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不强求自己的品牌和管理模式,让中国企业家自己去发挥(这是中国企业家想要保留的),它还不强调控股。
就企业之间的合作而言,在中国的合作企业眼里,达能似乎都是一个天使和被利用者,尽管达能通过和娃哈哈这样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合作,财务收益也不错。
而达能的战略意图,只有在产业层面和长期效应,才真正的清晰起来。因为有产业层面的战略,所以不管合作伙伴经营是好是坏,对达能来说好像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经营好了我就收获投资收益,经营不好我就收归囊中,做为以后的产业据点。达能在利用财务投资完成产业布局,这可能和其对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的判断有关系,它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暂时还不适合中国市场,但中国市场的未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会越来越适合它的胃口。但它没有等到这个市场成熟到可以介于的时候再开拓市场,而是在这个市场的草莽阶段就采取另外一种方式介入。而正因为有后面的战略图谋,所以它在投资合作上就可以给出更优惠而具有吸引力的条件。成为众多中国食品企业选择战略投资者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