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百度国际化接受《环球财经》记者专访

(2007-02-07 10:55:14)
分类: 企业观察

就百度国际化接受《环球财经》记者专访

 

1、  秦总如何看待百度国际化事件,其国际化与中国其他企业国际化的异同点各是什么?(主要是指百度的国际化与联想、TCL、海尔、华为的国际化的异同点)

     区别在于百度是一个服务型企业,而联想、TCL、海尔和华为基本上从事的是制造型业务,服务型企业的国际化相对来说和目标市场的具体特点结合更紧密一些,针对目标市场的人文、社会、消费文化要做更多适应性的调整。

 2、  业界有人认为,百度是中国首个带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化的公司,不知您是否赞成?您如何看待百度国际化的前景?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相对来说唯一性、独特性要弱一些,比如百度尽管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搜索技术,但实际上百度的领先更多的利用了网络效应,以及开发了针对中国市场特点的业务模式。所以我觉得百度尽管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用在国外市场时的优势并不强,就象百度在纳市上市时候的宣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一样,那么其它国家的人文特点百度理解的有多少?我想这是百度走国际化路线时候应该先想清楚的。

 3、  业界许多专家认为,企业只有在国内做强,方能真正国际化,您认为一个企业国内做强的标准是什么?从您的角度来说,国际化可以分为哪几种?

    国内做强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财务上的支持,可以为企业国际化提供长期的战略后方,一是业务技能上的支持,可以把国内市场做为一个练兵场所,为国际化提供人力、技术方面的积累。但是这个都是相对的,要根据竞争形势而定,中国企业急于国际化的一个前提实际上在于中国市场在WTO之后对跨国公司更高的开放度,一些产业必须具有全球性规模优势特点,那么单纯局限于中国市场,可能永远不会做强。这样从竞争优势形成的角度,也需要更早的布局国际化。我觉得可以从资源和市场两种要素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国际化,一种是资源国际化,市场还在国内;一种是资源在国内,市场国际化;一种是资源和市场都国际化。或者是不同程度的组合。

 4、  百度国际化是否意味中国公司国际化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百度的国际化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阶段,不管是否成功,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就是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知识经济、服务业经济如何走向国际化。这方面中国企业之前应该说还是空白。

 5、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各是什么?其代表企业各有哪些?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处于哪一个阶段?

    我想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划分,海尔对国际化有个说法叫“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也可以用来划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阶段,就是第一阶段是“走出去”阶段,这个时候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型的国际化;第二阶段“走进去”,主要是以自己的品牌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第三阶段是“走上去”,就是在一些前沿产业、高级产业上形成全球竞争力,现在应该说是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

 6、  您可否预测一下,未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将会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将是什么?

     这个一下子说不清楚

 7、  您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来排除这些障碍?

     主要障碍在于:一是中国的国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还比较弱,包括文化等软实力还不强,在并购等企业活动中容易受到抵制。二是企业的技术积累比较薄弱,所以很多企业的国际化要承载两方面的使命,一是寻求市场,一是寻求技术资源,相对来说难度就比较大。国家品牌的建立实际上具体企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走出去的企业兼负探索和塑造的任务,应该获得一定的政府支持,而先行走出的企业也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意识,逐渐摸索形成具有国家特征的企业品牌形象。技术上的积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发挥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优势,多种手段综合利用,逐渐做厚技术的底蕴。

8、  与日美等国的企业相关,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美国目前还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所以美国企业利用国内市场就可以做得很大,形成雄厚的实力,另外,美国做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所以美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国家实力和心理优势的支撑。日本国际化企业相对比较注重产品技术上的积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问题,我觉得还在于在国内市场发展的时候,更多的利用了一些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相对优势,比如渠道、终端、炒作等手法,而没有形成具有企业内在的、可转移的优势资源。这样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就会感觉没有可以借力之处。一个有志向的企业应该主动从地域优势向企业内在优势转化,这样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