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出鲁迅,一百年后出孔子
朋友问起现在中国思想界会不会产生彪炳千古的大宗师,我肯定的说不会。不是对思想界有多少的了解,也不是轻易臧否当代人物,只是认为时代使然。一个大师级人物的诞生,固然是和个人的天分、后天的勤奋、以及各种机缘巧合有关,但也必须有时代背景做映衬。这个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社会因素,也包括思想界自身所积累的资源和所达到的高度。但现在还处在思想的破坏性重构的破坏和重构之间的壕沟内,再天才的人物也无法从这个壕沟中一飞冲天,直达千古仰止的高度。
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在先秦时期达到顶峰,此后千年一直处于完善和阐释阶段。唐代佛学开始兴盛,但逐渐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再加上其时国力的强盛,外来文化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融入,而不是破坏性的冲击。后来的元、清等其时的外来民族入侵,胜在于武力,对中国文化却照单接受,只是在亚文化层次上有所触动,中国文化的根基依然牢固。
而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入侵,却是武力和文化的全面强势冲击,所以清末的国运,才被当时的士人惊呼为“千年未有之变局”。政治上几于亡国,文化根基也被全面撼动,即使上溯整个中华文明史,所受冲击之强烈,也难出其右。
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不解、不屑、反思、自卑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是且战且退。从认为西方是奇巧淫技,到技术上学西方,思想上保留传统,然后再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也有很多人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具体到管理思想领域,暂时来看,西方管理思想有日渐宏大占据统治地位之势。比如换另外一种思路,全盘接受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行不行呢?也可以,但是由于没有文化体系的支撑,我们将只能处于边缘化和跟随的地步。比如很多引进过来的管理思想或管理工具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实践中用起来却往往严重变形,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企业进入高级经营阶段之后,就会感觉到增长乏力。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家,我们不是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有一些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想当然的东西,我们会感觉茫然无解。韦尔奇来中国布道,受到中国企业家热捧,但是出自韦尔奇之口的真经似乎给人感觉很平常。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在哪里的文化背景,我们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真正逻辑。同样,就象美国企业研究丰田模式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却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学的来一样。
中国现在是一个“文化散功”的时期,看起来是各种思想泛滥,东方西方,外来传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但从思想体系来说,是处在破坏过程之中,而且接近于一地鸡毛。看起来庞杂,但没有核心和体系。鲁迅做为一个传统思想的坚定破坏者,成为了这个破坏过程中的一个思想高峰。本来在破坏之后,应该很快开始重构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让位给了民族振兴和政治重构。思想的兴盛一般产生于两个时期,要不是政治的控制力完全衰落的时候,要不是政治结构特别稳固的时候。而在政治上的爬坡阶段,不是说领导者清明不清明的问题,而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在思想适度的统一和被聚焦。既然没有在另外一个点完成思想的重构,那么就只能期待下一个“时间窗口”,而思想体系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从点开始形成碎片,然后再集聚成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体系。这样我们可以期待,几十年后,在国力强盛和政治宏阔的背景下,在思想界自身的积累也已经达到相当能量的情况下,和鲁迅的破坏性大家相对,产生重构过程中的大家。或许再或几十年,会出现真正的圣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