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感--杂而无文 |
利的诱惑
尽管以伦理道德为本的儒家学说谆谆告诫人们“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然而千百年来重利轻义之徒仍如过江之鲫,此类现象也是于今为烈。
不是说不能爱财,也不是要人们遵从孟夫子“何必曰利”的教诲,回到“精神万能”的年代,只是想提醒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春秋时代范蠡定居陶地,诚实经商,“九十年中三致千金”,人称陶朱公。山东穷汉猗顿向他学到致富之方,前往西河牧养牲畜,“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他们二人被后人合称“陶顿”,并奉为致富楷模。没有人对他们指手画脚,骂他们“赚昧心钱”。当今,千百万农民靠辛勤劳动走上富裕之路,部分个体户以合法经营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 一些知识分子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了收入,这些 都属“取之有道”,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受到党和政府的鼓励。不少人富起来后也没有“为富不仁”,而是尽力帮助他人致富,有的还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或提供赞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应该说,他们的爱财,是正当的;而他们的疏财,则是高尚的。
钱,这个疯狂的怪兽,不要让它吞噬了人的灵魂。
有人说,两个文明一肩挑,两个成果一起要。我举双手赞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