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疼痛
(2015-05-20 18:21:39)
标签:
情感 |
每次读徐东的小说,总能在他诗意的叙述、纯净的语言的背后,读出些微的疼痛。这种疼痛或远或近,或虚或实,与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诗意交织在一起,不紧不慢地渗入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或许,只有触及到灵魂的东西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疼痛。
读过这九个中篇,想的最多的便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在干什么?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里面的“我”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经历过一个女孩又一个女孩,一段爱情又一段爱情,最后和一个相爱的女孩结婚,做着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写作。而“我”的朋友刘石,也是在经历了生活和感情上的种种挫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之后,在“我”的建议下,抵御住了物质和欲望的诱惑,选择了家庭和责任,选择守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在这个小说中,人物经历过种种疼痛,但是他们走过来了,理性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这是这篇小说在疼痛之余的温暖所在。每个人,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应该干什么。
《新生活》里的李明亮,却是一个一直在寻找,却还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过怎样生活的人。“李明亮周末会开车过来找朋友喝酒聊天,他仍然会表现出对生活的种种不满,渴望换一种活法。例如彻底放下业务上的烦琐事情,挣脱家庭生活的平平淡淡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按照自己真正想要的活法去活。但他仍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活。因此他只好会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求陌生女孩,寻求情感和欲望的满足之后又感到生命越发空洞无趣。他还包养了一个情人,以反抗婚姻生活带给他的不适,抚慰寂寞的灵魂。”李明亮的行为与传统道德相违背,但他确实是存在的,在物质迅速发展、迅猛膨胀的时代,也是必然的产物。生活是多元的,徐东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活,让读者感到疼痛,疼痛之余便是陷入深深的思考。小说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小的收获。
老邹是个有理想的编剧,他想做导演,拍一部他喜欢的由“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有朋友答应要给他赞助。可是每个人由于这样那样的世俗生活的原因,都没有赞助成。在强大的、混乱的、让人不知所措的现实生活的冲击下,老邹的导演梦始终没有实现。在现世里,很多人的理想都在经历着破碎与嬗变。
而《消失》里孙勇的消失,是理想的可悲的破碎。当然,这不是生活的常态。
爬行虽然荒诞,却让我、顾寒和孙丽美有了一个压力的出口,一个暂时忘记疼痛的思想的转移。不信你试试?
作为这些小说作者的徐东,我还想说两句。在见到徐东之前,已经读过徐东的很多小说了。想像中能写出这些小说的人,应该是忧郁而深沉的。事实却非如此。徐东是阳光的,有着纯净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现在,徐东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写作,业余画画。值得庆幸的是,徐东没有像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迷惘,困惑,消沉,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一直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是啊,我们在这个世界到底要做什么,是一件应该想清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