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西藏灵魂——我读《藏·世界》

标签:
文化 |
这才是西藏灵魂——我读《藏.世界》
桑杰才让
最近,我阅读了作家徐东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藏·世界》。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认为《藏·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长篇小说,里面的各个篇章故事之间可以衔接。当然,拆开各个篇章故事,更是一篇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见得准确。徐东是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山东郓城。曾在西藏当兵三年。在西藏生活了三年的徐东,对西藏的文化有他独到的见解,这些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藏.世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宗教意识
我在阅读《藏·世界》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我的思绪被什么力量牵着走,而这种力量又难以言表。读完小说后,我久久没有缓过神来,整个人的思绪在缥缈状态,在游离状态。我读小说从来没有过这种心理,经再三思考,其实小说里有一种宗教意识,也就是说,用一种宗教的东西在写作,我暂且就把这种力量叫宗教意识。在小说《欧珠的远方》和《格列的天空》中欧珠和格列的身上就能体现一种特别强烈的宗教感。欧珠什么活都不干,天天蹲在寺院墙角下,手拿一块石头在摸。他回到家时,看到了次仁楼着妻子梅朵在亲嘴,却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妻子交给次仁。最后,他把帐篷和糌粑装在开着一朵白莲花的牦牛玛琼身上,告别了妻儿,去了他信念中的远方。他有妻儿,有家庭,但是没有家庭责任。这样一个男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好吃懒做,颓废窝囊的男人,甚至称不上一个男人。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孩子们也不把他当作一家之主。这并不奇怪,一家之主本来就应该担当起家庭的重任,让妻儿过上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他整天摸着一块石头,蹲坐在寺院墙角,什么也不干。但是,作为一个心中有信仰,而且信仰到痴迷程度的人,就会进入一种虚幻飘渺而又想入非非的境界,觉得一切物质生活都是多余或没有意义的。信仰意志更加坚定。如:“欧珠也是特别的,他蹲在县城寺院的墙根下,看着大街上走过的人,觉着自己的存在是可以隐到别人的身上。隐身到别人的身上,跟着走动,就好像天地间根本没有他欧珠这个人,就好像别人都是他,就好像他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浑然一体了!”、“虽然许多人认为欧珠傻,可是他们又会觉着欧珠是神奇的。”、“他的手里仍然握着那块有重量的青石头,可是他觉着自己已经开始在飞了。”等等。格列也是这样,有妻子,有家庭。但是真正学到画画艺术后,就离家出走。如:“格列感到绝望,情不自禁地伸手去触摸身边的流云,他的天空中里的眼泪,好像顺着他的手指尖流了下来,而他的眼睛却是干涸的。从山上走下来时,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天地之间的一块好吃的鲜奶酪。从此格列周游四方,没有再回家。”、“格列觉得风吹动经幡的时候,所有的色彩都是会念经,会说话的,因此他的心会听见很多美妙的声音。”、“过了一个季节,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欧珠告别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带着一头头顶上有一朵莲花的牦牛走了。人们再也没有见他回到墙根下。欧珠走后不久,格列去攀登了冈仁布钦这座高大的雪山,他从冈仁布钦上下来,又登上了纳木那尼这座同样很高大的雪山。”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放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释的。但是,欧珠就是这样,格列也是这样。这样一种想象和叙述,我总感觉作者在怀着一种宗教意识在写作,在表达自己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或难以实现的意愿。而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意愿,在小说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小说其实就是作家们构建的另外一个世界,一种生活。这个世界,这种生活,正是作家们倾吐心灵的理想场所。
二、想象空间
在小说《藏·世界》中,想象是一个最大的亮点。我们通常都说,一切艺术源自生活,小说也不列外。小说的素材要来自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作家们把生活中的一些素材,通过自己的梳理、虚构、想象,写进小说里。而徐东在《藏·世界》里就没有按照常规来完成。如:“桑娜等不来格列,只好一个人过着生活,每当想念格列的时候她便看天,那蓝蓝的天上飘浮着朵朵洁白的云彩,而她觉得每一片云都是格列变成的。”、“拉姆说,我是唱给前边的高山听的,高山听到我的歌啊,长得更高了;我是唱给天上的鸟儿听的,鸟儿听到我的歌啊,飞得更远了。”、“格列觉得风吹动经幡的时候,所有的色彩都是会念经,会说话的,因此他的心会听见很多美妙的声音。”、“旺堆的生命中的那些死去后却仍然在虚无中鲜活的牦牛,常常进入他的梦境。他梦到那些牦牛从雪山上走来,从草地里走来,聚集在他的面前,用眼睛和弯弯的角对着他,让他的心收紧了,以为是无意中发现了神秘事物的秘密要面临惩罚。”、“房子上插着五色的经幡,扎西认为,风是会念经的。”等等。这样的句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当然了,我列出来的这些句子未必就能体现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句子。暂且就列举这些吧!喜欢更深入研究的朋友,不妨读读徐东的《藏·世界》而这样的叙述,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小说不必按照常规来叙述,作家的想象力越丰富越奇特,作品就越有张力越有感染力。我在阅读《藏·世界》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徐东在给我们传达一种信息。我们的文学创作,能不能打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开创一种更远大,更超越,更奇特的想象和创作路子。真如徐东说的:“有不少作家,缺少想象力,只能在高于生活一尺上下的地方打转,甚至有不少作家,他们的作品只能是在生活的尘埃下面苦苦挣扎。我看到那些作家的作品,便看不到中国文学的未来。我允许我自己这么说,因为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借助于西藏这个相对特别的地方来想象,来思考虑和尝试新的文学路子,看到了一种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的反差。”。我觉得,在《藏·世界》里,徐东告诉我们的就是,文学创作应该有超越生活超越现实,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想象。实际上也是,艺术的想象是没有境界。想象的空间是广延无限的。
三、西藏灵魂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描写西藏文化的作品已经很多,咱撇开史学哲学,就小说来说,何马的《藏地密码》系列和杨志军的《西藏的战争》、《伏藏》,也可以说,把西藏写得天翻地覆。但是,我总觉得那些作品只是故事丰富,篇幅冗长,叙述耐看而已。其实没有写出西藏文化的真正内涵,更没有写出西藏人的灵魂深处。这些作品中的西藏,说白了就是对西藏文化的隔靴搔痒或者说皮肤而已。在外来人眼中,这种皮肤解说,读者对西藏文化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西藏人的生活单调重复,甚至觉得除了放牧,就是磕头。显得执着迷信,盲目愚昧。就连堂堂文学大师李敖,也拿他对西藏肤浅的认识,冠冕堂皇地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我认为,李敖对西藏文化的解说,实际上是对西藏文化的扭曲亵渎,更是对热爱西藏文化的人是一种藐视。而这样的肤浅认识胡编乱造,也被《凤凰卫视》视为重点节目播放。也不知道用意何在?
而徐东的《藏·世界》虽然篇幅不长,人物不多,但是故事新颖,叙述独特,视野开阔。他从欧珠和格列的忠实信仰和执着坚定,到拉姆和达娃的神圣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等,说小故事谈大文化。
徐东是一个热爱藏文化的作家,这从一个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如:“格列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人。他的手脚细长,眼睛细长,笑的时候露出一口洁白的牙,没有意识到笑的时候,他的脸上也会浮现出孩子一般的笑意。他身穿深蓝色长袍,长长的头发披散在肩膀上,使爱幻想,而且又容易产生错觉的欧珠认为,格列是把圣湖里的水,以及天空的蓝穿在身上了。”、“格列的妻子桑娜是个漂亮而多情的女人,她非常能干活,家里外头的活几乎都被她一个人干了。”、“拉姆的歌儿唱得太美了,所有听见她的歌的男人都觉得她的歌比她本人还要美,所有听过拉姆的歌声的人都会想有她一样的好嗓子。”从这样一些描写中不难看出,徐东对西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在《藏·世界》中,徐东抓住一些小人物,用敏锐的眼光,奇特的想象,独特的构思,神奇的笔墨,大写特写扩写,写出了西藏文化的圣神和内涵,写出了西藏人的淳朴和向善人格。这才是西藏灵魂。
2013年3月31日01:05:53 玉树
最近,我阅读了作家徐东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藏·世界》。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认为《藏·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长篇小说,里面的各个篇章故事之间可以衔接。当然,拆开各个篇章故事,更是一篇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见得准确。徐东是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山东郓城。曾在西藏当兵三年。在西藏生活了三年的徐东,对西藏的文化有他独到的见解,这些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藏.世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宗教意识
我在阅读《藏·世界》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我的思绪被什么力量牵着走,而这种力量又难以言表。读完小说后,我久久没有缓过神来,整个人的思绪在缥缈状态,在游离状态。我读小说从来没有过这种心理,经再三思考,其实小说里有一种宗教意识,也就是说,用一种宗教的东西在写作,我暂且就把这种力量叫宗教意识。在小说《欧珠的远方》和《格列的天空》中欧珠和格列的身上就能体现一种特别强烈的宗教感。欧珠什么活都不干,天天蹲在寺院墙角下,手拿一块石头在摸。他回到家时,看到了次仁楼着妻子梅朵在亲嘴,却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妻子交给次仁。最后,他把帐篷和糌粑装在开着一朵白莲花的牦牛玛琼身上,告别了妻儿,去了他信念中的远方。他有妻儿,有家庭,但是没有家庭责任。这样一个男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好吃懒做,颓废窝囊的男人,甚至称不上一个男人。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孩子们也不把他当作一家之主。这并不奇怪,一家之主本来就应该担当起家庭的重任,让妻儿过上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他整天摸着一块石头,蹲坐在寺院墙角,什么也不干。但是,作为一个心中有信仰,而且信仰到痴迷程度的人,就会进入一种虚幻飘渺而又想入非非的境界,觉得一切物质生活都是多余或没有意义的。信仰意志更加坚定。如:“欧珠也是特别的,他蹲在县城寺院的墙根下,看着大街上走过的人,觉着自己的存在是可以隐到别人的身上。隐身到别人的身上,跟着走动,就好像天地间根本没有他欧珠这个人,就好像别人都是他,就好像他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浑然一体了!”、“虽然许多人认为欧珠傻,可是他们又会觉着欧珠是神奇的。”、“他的手里仍然握着那块有重量的青石头,可是他觉着自己已经开始在飞了。”等等。格列也是这样,有妻子,有家庭。但是真正学到画画艺术后,就离家出走。如:“格列感到绝望,情不自禁地伸手去触摸身边的流云,他的天空中里的眼泪,好像顺着他的手指尖流了下来,而他的眼睛却是干涸的。从山上走下来时,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天地之间的一块好吃的鲜奶酪。从此格列周游四方,没有再回家。”、“格列觉得风吹动经幡的时候,所有的色彩都是会念经,会说话的,因此他的心会听见很多美妙的声音。”、“过了一个季节,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欧珠告别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带着一头头顶上有一朵莲花的牦牛走了。人们再也没有见他回到墙根下。欧珠走后不久,格列去攀登了冈仁布钦这座高大的雪山,他从冈仁布钦上下来,又登上了纳木那尼这座同样很高大的雪山。”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放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释的。但是,欧珠就是这样,格列也是这样。这样一种想象和叙述,我总感觉作者在怀着一种宗教意识在写作,在表达自己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或难以实现的意愿。而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意愿,在小说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小说其实就是作家们构建的另外一个世界,一种生活。这个世界,这种生活,正是作家们倾吐心灵的理想场所。
二、想象空间
在小说《藏·世界》中,想象是一个最大的亮点。我们通常都说,一切艺术源自生活,小说也不列外。小说的素材要来自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作家们把生活中的一些素材,通过自己的梳理、虚构、想象,写进小说里。而徐东在《藏·世界》里就没有按照常规来完成。如:“桑娜等不来格列,只好一个人过着生活,每当想念格列的时候她便看天,那蓝蓝的天上飘浮着朵朵洁白的云彩,而她觉得每一片云都是格列变成的。”、“拉姆说,我是唱给前边的高山听的,高山听到我的歌啊,长得更高了;我是唱给天上的鸟儿听的,鸟儿听到我的歌啊,飞得更远了。”、“格列觉得风吹动经幡的时候,所有的色彩都是会念经,会说话的,因此他的心会听见很多美妙的声音。”、“旺堆的生命中的那些死去后却仍然在虚无中鲜活的牦牛,常常进入他的梦境。他梦到那些牦牛从雪山上走来,从草地里走来,聚集在他的面前,用眼睛和弯弯的角对着他,让他的心收紧了,以为是无意中发现了神秘事物的秘密要面临惩罚。”、“房子上插着五色的经幡,扎西认为,风是会念经的。”等等。这样的句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当然了,我列出来的这些句子未必就能体现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句子。暂且就列举这些吧!喜欢更深入研究的朋友,不妨读读徐东的《藏·世界》而这样的叙述,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小说不必按照常规来叙述,作家的想象力越丰富越奇特,作品就越有张力越有感染力。我在阅读《藏·世界》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徐东在给我们传达一种信息。我们的文学创作,能不能打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开创一种更远大,更超越,更奇特的想象和创作路子。真如徐东说的:“有不少作家,缺少想象力,只能在高于生活一尺上下的地方打转,甚至有不少作家,他们的作品只能是在生活的尘埃下面苦苦挣扎。我看到那些作家的作品,便看不到中国文学的未来。我允许我自己这么说,因为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借助于西藏这个相对特别的地方来想象,来思考虑和尝试新的文学路子,看到了一种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的反差。”。我觉得,在《藏·世界》里,徐东告诉我们的就是,文学创作应该有超越生活超越现实,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想象。实际上也是,艺术的想象是没有境界。想象的空间是广延无限的。
三、西藏灵魂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描写西藏文化的作品已经很多,咱撇开史学哲学,就小说来说,何马的《藏地密码》系列和杨志军的《西藏的战争》、《伏藏》,也可以说,把西藏写得天翻地覆。但是,我总觉得那些作品只是故事丰富,篇幅冗长,叙述耐看而已。其实没有写出西藏文化的真正内涵,更没有写出西藏人的灵魂深处。这些作品中的西藏,说白了就是对西藏文化的隔靴搔痒或者说皮肤而已。在外来人眼中,这种皮肤解说,读者对西藏文化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西藏人的生活单调重复,甚至觉得除了放牧,就是磕头。显得执着迷信,盲目愚昧。就连堂堂文学大师李敖,也拿他对西藏肤浅的认识,冠冕堂皇地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我认为,李敖对西藏文化的解说,实际上是对西藏文化的扭曲亵渎,更是对热爱西藏文化的人是一种藐视。而这样的肤浅认识胡编乱造,也被《凤凰卫视》视为重点节目播放。也不知道用意何在?
而徐东的《藏·世界》虽然篇幅不长,人物不多,但是故事新颖,叙述独特,视野开阔。他从欧珠和格列的忠实信仰和执着坚定,到拉姆和达娃的神圣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等,说小故事谈大文化。
徐东是一个热爱藏文化的作家,这从一个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如:“格列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人。他的手脚细长,眼睛细长,笑的时候露出一口洁白的牙,没有意识到笑的时候,他的脸上也会浮现出孩子一般的笑意。他身穿深蓝色长袍,长长的头发披散在肩膀上,使爱幻想,而且又容易产生错觉的欧珠认为,格列是把圣湖里的水,以及天空的蓝穿在身上了。”、“格列的妻子桑娜是个漂亮而多情的女人,她非常能干活,家里外头的活几乎都被她一个人干了。”、“拉姆的歌儿唱得太美了,所有听见她的歌的男人都觉得她的歌比她本人还要美,所有听过拉姆的歌声的人都会想有她一样的好嗓子。”从这样一些描写中不难看出,徐东对西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在《藏·世界》中,徐东抓住一些小人物,用敏锐的眼光,奇特的想象,独特的构思,神奇的笔墨,大写特写扩写,写出了西藏文化的圣神和内涵,写出了西藏人的淳朴和向善人格。这才是西藏灵魂。
2013年3月31日
作家桑杰才让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134780102emg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134780102em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