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德中学推荐

(2008-01-16 17:27:51)
标签:

杂谈

 
http://www.dbgzh.com.cn/img/i1.gif 德中推荐  
[图]《真水无香》 [图]《欧珠的远方》
      简介:作家出版社推出“朦胧诗五将”之一舒婷的最新散文集《真水无香》,以《致橡树》、《惠安女子》... [全文]      简介:这是一部用了三年时间潜心创作而成的短篇集。全书收录了十三篇以西藏为背景的纯想象式的小说。小说篇... [全文]

 

贵阳学院中文系推荐:

http://www.gyu.cn/xiweb/zhongwen/zhaopin.asp

你的心是一朵午后睡莲
    徐东相信以雪山为标志的那片天地,是一个遗世独立的,纯净美好的仙境。因而在徐东的西藏记记里,有着雪山、河水、树林、石头、鱼儿、会唱歌的男人、美丽的女人,这些“美妙的风景与幽微事物在生命里缓绵展开,仿佛无声的雾一样飘扬弥漫。”(《其米的树林》)
    “有风景的地方,人的想象也是奇特的。”徐东的小说里有一些奇怪的人,他们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做一些奇怪的事。其米在乱石与稀疏的草中,发现了一根马腿骨,他把马腿骨放在他的褡裢里。一只受伤的流浪的小狗咬了其米一口,其米伸出手抱起它回家去。马腿骨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卖掉,可是其米把它放在褡裢里,因为其米感觉到马腿骨曾是一个马腿,曾是一匹马,马腿骨是有生命的,一切生命曾经存在的印迹都让其米的心生出忧伤,无论是荒草中的骨头,还是受伤的小狗。其米一直渴望着白玛,白玛在他的心里是一棵树,但是当白玛站在他面前,其米对白玛说:“你不是一棵树”。白玛脱了衣服,其米仍然说:“你走吧。”白玛莫名地哭了:“ 天黑了,我想我在你的树林里,也会变成一棵树吧,不是吗,其米?”其米听到白玛这样说,感觉白玛变成了他的树,白玛的话抵达了他的内心,白玛和其米成为“知人”,因而其米才激动起来抱住白玛,于是他们在树林里,在梦里变作树,变作山与水。其米为什么要说白玛不是一棵树呢?其米追求的并不是白玛的肉体,而是一种心灵的高度契合,所以在白玛“不是树”之前,其米宁愿不要短暂的欢乐,直到白玛说出了那句漂亮的话,才真正的灵肉合一。《欧珠的远方》中老是蹲在墙根晒太阳的欧珠,心里装着无限的远方,因为他的心一直在远方,所以他守住了时间,时间在他的手里变成了石头。以生命为基点,徐东的想象可以幻化时空,穿越万物。“一切都会变成树的,因为生命的自由可以让一切通过时光变成树,树本身也是可以变人,变成牛与羊。”(《其米的树林》)
徐东的小说有着如此广延时空的想象,跟主体的敏感细腻是分不开的。就像他在一篇小说里提到:“内心有的是嫩生生的敏锐和奇怪的感觉”。在枪毙次仁的时候,“我闭上眼睛,觉得就像天快要亮的时候,有一扇敞开着的门被“嘭”地一声关上了,漆黑一片!”“觉得空气突然变重了,我就像行走在水里。”当看到雪山,“感到自己的想象就像一只从垃圾堆中飞起的一只鸟。刚一飞起来,又坠落下来,仍然落得原地,摔得我的灵魂都碎裂了。”(《前面是雪山》)这样澄静透明的句子是非要有灵动的感觉才能够写出来,而所有灵动的感觉都源于作家那颗对生活张开无数触角的心。
    徐东就像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他的小说,随处可见诗意。“如果变成树,心也许没忧伤;如果变成马,心也许在远方;如果变成狗,心也许恋着家乡。”(《其米的树林》)徐东的诗意并不简单地是这样诗意的语言,虽然他的语言很有特点,很为小说增色,但我认为,徐东的诗意更重要地表现于他对西藏的想象,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为我们这些在此岸的世界中苟延残喘的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徐东说:“遇见不顺心的事的时候,或者莫明的感到不耐烦的时候,我总习惯想到西藏那个我曾经待过的地方。”“在西藏,我感觉到我们在异境中不断地在打开自己,我闭上眼睛耳朵就好像从心里长出来了,于是就能听到许多类似于花开的声音。就像是灵魂盛开了,让我看到和想到从未看到和想到过一切。而过去就像被清空的仓库,期待着装进新鲜的东西。是的,我看到的一切都被装进去了。”西藏对于徐东来说,并不仅仅是他曾经待过并且喜爱的地方,更是一种灵魂的归属。在小说中,西藏成为徐东的一个隐喻,它寄寓着创作主体的理想。有一个小细节,我们可以管窥徐东为何如此执著于对西藏的想象:“从地铁口走出来看到的一排排杨树柳树,虽然外表依然是挺拔美好,可是走近了,它们的身上爬满虫子,在城市里感到恶心……厌倦……只能用用想象支撑着自己……我们去西藏吧,我提议”(《前面是雪山》)西藏是如此清新澄澈的世界,西藏有纯净契合的爱情,有简单本真的灵魂。徐东对西藏的诗意想象,像一缕微光,让我们在污浊压抑的现世生活中看到希望。
    与之相悖,当下很多文学作品沉溺于现世世界的繁华,缺乏对人类精神走向的终极观照。对此岸世界过分关注,写物主义倾向明显泛化,而对彼岸世界的想象和建构却从作家们的审美意识中溜走,人生的终极意义随之走向空无。尽管彼岸虚幻和遥远,此岸就在眼前,花红柳绿,触手可及,我们也不能抛却理想,向此岸举手投降,我们不能任由灵魂被抛,不能在世俗的泥淖中愈陷愈深。我们不能因生存的黯然就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从这个层面而言,徐东的小说可以说是大有深意的。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像一朵睡莲。”但是徐东又不忍心做睡莲,他只愿做睡莲的叶子。睡莲这么美好的意象,应该是奉献给他的理想和爱人吧,从小说中,我感觉到徐东那颗深谙生命本质又深深地渴望着的灵魂。“我的心是那睡莲,我以我的心来爱。”我只愿所有喜欢徐东文字的人们,都有一颗午后睡莲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