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碗肠旺面

标签:
贵州面条匠心凉粉讲究 |
分类: 美食心情 |
六点起床,六点半出门,九点的航班去贵阳。在飞机上坐了一个多小时才飞,到贵阳已经快两点了。首都机场维修跑道,航班大面积延误已是常规的之事,快点修好吧。坐在飞机上一动不动的滋味很难受。
因为飞机延误,不好意思让贵阳的朋友饿着肚子等我,取消了约好的中饭。收拾好行李喝了一杯茶,觉得还是要吃点东西才踏实,于是走到街上找吃的。在一家写着“贵阳肠旺面”的面馆要了一碗加一份脆哨的肠旺面,吃完结账16元,价钱不贵,但是感觉一般。以前来贵阳经常用肠旺面、羊肉粉做早餐,真心觉得挺好吃的,可是这次肚子饿了的时候也没觉得好吃,估计是这家面馆做的不好了。
一碗好的肠旺面要肠肥、血嫩、面爽、汤鲜、哨脆。肠是猪大肠,旺是猪血,脆哨是炸得脆脆的猪油渣,汤是鸡汤或者猪骨汤,面是手工鸡蛋面,硬硬的,口感有广东人喜欢的那种爽滑的感觉。调味也很讲究,糍粑辣椒、酒酿、腐乳不能少,辅以葱、姜、蒜泥、花椒、八角等做成的红油。这样做成的一碗面,红而不辣,香而不腻,汤鲜面滑,适口充肠。不过我喜欢软一点面条,觉得软面条可以进味,面条硬了不进味,和肠旺、汤水就有点貌合神离了。
一碗面下肚踏实了许多,回到房间喝茶歇息,龙井茶香气氤氲中,脑子里还在琢磨这碗面。肠旺面虽是一种贵阳街头的寻常小吃,但是做好了也挺复杂的,用料要好要讲究,制作也要花功夫费心思。任何一件可以冠之以“好”的食物或是事情,要的是讲究不是将就。讲究需要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下去的决心、意志,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坚持下来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某一方面的代表;将就呢,多少有些凑合事的意思,按照北京话讲就是“齐不齐一把泥”的糊弄,表面上看着差不多,实际上差着许多。糊弄出来的东西,可以一时却无法长久。这里还用得上一句北京磕:谁比谁傻半分钟呀。半分钟之前上当了,一分钟之后也就醒了。当年拍摄《一城一味》时,在四川丹棱县采访当地的老字号曹八孃凉粉,七十多岁的曹八孃对我说,这一辈子做凉粉从来不敢偷工减料。耳聋的老伴每天早起用石磨手工磨出一天要用的米浆,八孃把它们做成凉粉和米豆腐。调料是八孃自己配制的,老人每次进货都要多花一些钱,要拿到最好的辣椒、红糖、醋等。这样的坚持与讲究,让曹八孃凉粉成为眉山市仅有的三家老字号之一。
在四川南充吃川北凉粉,退休职工李姐的凉粉店生意超好,问她凉粉好吃有什么秘诀,李姐很不耐烦的说:哪有什么秘诀呀?就是用好的原料,对得起良心认真做就是了。十几平米的小店,一天可以卖出1000多碗凉粉,近1万元的流水,这样好的生意,李姐坚持的讲究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吧?
不管是肠旺面还是凉粉,做好了做长久了,一定是讲究而不是将就。每一个细节的讲究,每一种原料的精选,每一道工序的认真,才有成为名品的可能。而这种讲究的坚持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了。
晚上和贵阳的朋友一起吃饭,特意为我要了店家的名菜“蘸水肥肠”,这一天真是和猪大肠有缘,没办法,人本来就是喜欢肥厚的食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