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徐小平桂香村老字号timeout美食 |
作者按:这是《Time
out北京》对我的一次采访。记得是在望京的眉州东坡酒楼进行的。美女的记者坐在我的对面,年轻充满活力的面容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1980年代
我第一次去吃老字号,是在1980年代初,那时我还在北大念书。九月,当时的北京还是单调的灰色。我有一个从英国来的朋友想在四合院里寻找北京味道与感觉。记忆中,那是一个灯火通明的晚上,朱漆大门、深宅大院,黄光透过窗户打在院子里,古树森森,我们被一种既新奇又神秘的香味包围。那一顿饭吃了鱼香大虾与宫保虾球,这两道菜加起来40多块,几乎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但这一切若即若离的新奇至今仍难平复,而那一顿饭也在我日后的美食经历中着下了不可忘却的一笔。
1981年,一个朋友欲将他在桂香村糕点工作的妹妹介绍给我。那天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西单的桂香村,远远看到这个姑娘站在柜台后给顾客抓点心。但我到底有没有上前搭话,或者她有没有给我一块点心,这些在记忆中都很模糊,只记得她很高。
而开在绒线胡同西口的义利面包店,也是当时一个洋气的泡妞儿场所,那里出售冰淇淋与蛋糕,灯光明亮总有笑,我也曾跟一个女孩子一起去过,后来她远走加拿大……这些到底都是没有下文的故事。
我第一次自己花钱去老字号吃饭,则是1984年的事了。那一天,我与徐小平及郭建英(郭沫若之子)骑着自行车从北大来到鼓楼,在鼓楼把角的马凯餐厅每人10元完成了一次美味之旅。那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AA制,而除此之外的啤酒钱还是郭建英所出。那一晚,我们守着东安子鸡、酸辣鱿鱼与肚丝汤把酒言欢,徐小平那时已经是老师,郭建英以及另一位物理系教授的女儿都弹得一手好琴。我们谈论着古典音乐,从莫扎特到海顿与巴赫,争论着那些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话题,从宿舍到朋友家,从未名湖畔到马凯餐厅。
1995年徐小平回国创业,为了寻找当年的感觉再次去了那里,但一切都变了,关于那个年代最后的纯真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马凯餐厅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