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湖州顾渚紫笋茶明前茶绿茶美食 |
分类: 说茶 |
到杭州歇息了一下,我们去了湖州是长兴县水口镇的顾渚村,那里有历史最悠久的贡茶——顾渚紫笋。
在杭州汽车北站乘到长兴的汽车,一个多小时到了县城的车站,转而雇了一辆面的前往水口镇顾渚村。一路上景色秀丽,路边绿意葱浓,花开无数,和公园一般。江南富庶,由此可见。司机欺我们不熟悉道路,在一个村镇停车,街边都是农家乐,有很多上海牌照的大轿车停在路边。本以为到了顾渚村,下车问过,才知还要走上3公里山路。于是,暖阳下前行。
江南春来早。这个季节,北京还看不到绿意,江南的山间已经是满目盈绿,野花盛开了。尤其是那些挺拔的毛竹,在阳光照射下,竹叶的边缘有着金色的透明感,郁郁葱葱,亭亭玉立。山风吹过,沙沙作响,像是在吟唱春天的美妙。
村道是用水泥铺设的
竹径
柏油路走到头,就是水泥路了,虽然陡峭蜿蜒,但还算平整,费一些力气走上去,身上慢慢的出汗了。躲开北京的雾霾,走在江南绿色掩映的山路上,看路边的竹海,呼吸着清甜的空气,那些惬意是在北京难以想象的。竹林里有人在挖笋,好奇的走过去看,铺满落叶的地面上黄黄的一片,看了半天也没找到竹笋,当地人却是眼睛一扫,便在一个地方抡起了头,不一会,竹笋露出了真容,看来寻找竹笋还是练练眼力的。
挖笋
挖出来了
挖出修好的竹笋
山路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300多亩古茶园了。村里的茶农说,茶圣陆羽的《茶经》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是顾渚紫笋在唐朝就已经成为贡茶是有记载的。《茶经》中记载;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764年)湖州长兴的紫笋茶并被列为贡茶第二品。唐朝广德年间,顾渚紫笋茶因品质优良被朝廷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那时因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朝廷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这第一批进贡的茶就被称为"急程茶"。此后,紫笋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前后达六百年之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贡茶是做成饼状的,需要煮着喝。而现在品饮顾渚紫笋茶是冲泡着喝,这种冲泡的方式是明朝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今天。1979年,在浙江省名茶评议会上,顾渚紫笋茶被列为一类名茶;1986年,在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评选会上,顾渚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
通往古茶园的路被一堆砍下的毛竹堵住了,我们只好手脚并用爬过去。样子虽然狼狈,但是过了竹堆,迎面的山坡上就是那从唐朝就有了的古茶园了。山间有些薄雾,水汽氤氲笼罩着绿油油的茶树。陪我们一起上来的茶农小查说,前几天刚采了一些,现在茶树的嫩芽还不够多,要等到清明节前的两三天才能再采。采下来的嫩芽经过加工就是明前的紫笋茶了。明前的紫笋茶最为金贵,好的要卖上3000元。不过这是去年的价格,今年的节约行动,限制了公款消费,茶叶的价格也降了不少,但是好的明前紫笋茶,还是要2000元左右一斤的。乖乖,这样的价格我是喝不起了。
手脚并用爬过去
这就是我家的茶园。茶园的主人姓查,祖上是从安庆迁移来的,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了。查先生说,自打他的祖上到这里就看到了这片茶园,显然,这个茶园有150年以上了。
茶树漫坡而生,直达山顶
说茶。查先生说,现在的茶树有些退化了,第一茬嫩芽已经没有了紫色,只是嫩绿,不过第二茬出来,就能看到紫色的茶芽了。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
茶竹相间
雾气笼茶园
这块碑是长兴县政府里的,记述了陆羽《茶经》中对顾渚紫笋茶的评价。通过査先生的介绍,我认识一个字夰(gao三声)
在古茶园看了许久,身上的汗也落了,山风吹过,有些凉意。这是,肚子也饿了。时过中午,走了不少山路,早上吃的那碗面条已经消化完了。离开茶园找饭吃去。走进古茶山茶园的院子,一对夫妻正在吃饭,桌上摆着豆腐、咸肉炒豆干和咸肉炖毛笋。看到这些,肚子愈发的饿了,大着胆子问主人家能否一起吃?主人家倒也爽快,添了两双筷子,打来白米饭,邀我们坐下同吃。旁边的桌上,一个老人正在喝酒,红彤彤的梅子酒。看到我们坐下,老人走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喝点?山路走累了,自然要喝点解乏。老人也很爽快,拿来一大桶梅子酒,招呼老伴再添两个菜,便和我们喝起来。同去的朋友是好酒之人,和老人边喝边聊,很是投机。老人喝高兴了,拿出一把京胡自拉自唱起了京剧。真没想到在江南的山村,还有京剧爱好者。同去的朋友恰好是马派老生朱强先生的挂名弟子,对京剧了解颇深。这一下共同话题有了,酒喝得愈发热烈了。老人琴拉得不准,唱的也是荒腔走板,但是那份认真、那份专注、那份热情,还是感动了从北京来的我们。唱和间,梅子酒喝掉了两斤多。
农家饭
陶醉
唱high了
屋檐下吹着山风的咸肉
这些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厨房
酒足饭饱唱过了瘾,老人为我们泡上了前几天做的紫笋茶。茶是古茶园的,水是山泉水。冲泡后,茶汤色泽如茵,其味甘醇鲜美,有兰花之香。近闻兰香飘渺,浅啜爽口回甘,鲜爽无言可表,瞬间秒掉龙井。茶园远离城市,周边竹林围绕,没有一点工业,仅有的生活垃圾也是装在口袋里集中运到山下去。茶树隐在深山,漫坡而生,几近野茶,这样的环境是西湖边上的龙井不可比拟的。茶山的海拔也要比龙井那里高出许多,茶叶的品质自然也要优于低海拔的龙井茶了。几杯茶下肚,盈口生香,神清气爽。
正在晒青的紫笋茶
玻璃杯里紫笋茶
我们在茅草屋下喝茶,吹着爽爽的山风
古茶山茶庄外景
离开的时候,老人的孙子开车送我们下山。年轻人辞掉了杭州城里的工作,回到山里和家人一起打理茶园。大概是因为茶园的收益不错,年轻人把妻子也带回了山里。聊过之后,得知年轻人和妻子是通过网络结识进而走在一起的,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妻子是湖北仙桃人,那是一个出体操冠军的地方。他们走到一起,算是古老茶园的一个现代佳话了。
孙辈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