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厉家菜真不错

标签:
厉晓麟金宝街兰亭厉家菜美食 |
分类: 美食心情 |
1980年代中期,人们的生活开始从1978年前的混乱慢慢地走向了正常,曾经被硬性规定为腐朽没落的吃喝玩乐也羞答答的颜面登场了。1984年国庆,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次家庭国庆宴席的比赛,一个姓厉的女孩得了第一名。这就是现今扬名京城并走出国门的厉家菜的发轫。
女孩子叫厉莉,老爷子叫厉善麟,祖上是旗人,曾在皇宫大内供职。据说是家里传有记录宫廷饮食的文献,加上厉善麟学习教课之余喜欢烹饪,带得孩子们也能做出几个菜,而且味道不错。不然的话,厉莉在比赛中做出的十几个菜也不会被专业人士认可。
电视大赛出名了,便有人请厉家人出来开个餐馆。按照当年厉莉做菜的水准,开个饭馆肯定赚钱。那时候街面上餐馆很少,还属于供给短缺的年月。厉善麟觉得这也许是个机会,便趁着厉莉获奖的春风,在西城区羊房胡同自家的房子里开了家小馆。
小馆,说的营业面积很小,一间房、一张桌子,每天只做一桌饭,客人也限制在十人左右。走的是私家菜的路数,客人不能点菜,我做什么客人就吃什么,说个标准我给你做就是了。这种别出新裁的经营方式加上美味的菜品和真实的宫廷家世,诸般元素混在一起,厉家菜还真火了,成为京城美食的翘楚。当然,平民百姓是很难走进厉家小院的,去的多是老外。厉家菜真正的扬名,还是当年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的宣传。尹文思对厉善麟说:“你不用做广告,我在外交使团圈里说一声,你就有接不完的生意了。”伊文思还真为厉家菜做了这件事,于是,在京的外国人纷纷前往品尝,在一个古老的胡同里的破旧小院的小房子里品尝可能是当年中国皇帝吃过的菜品,这对外国人的诱惑已经不是口腹之欲、味蕾享受了。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会有些穿越的感受吧?
厉家菜在京城的外国人圈里有名了,又通过外交使团影响到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政要和商界巨贾,在北京除了紫禁城、中南海之外还有此等有意思的地方,而且还有中国的宫廷菜,厉家菜在那个年代很好地满足了外国对中国、对中国民间生活的探究的好奇心理,于是陆续出现在国外的报刊杂志上,这也引起了国内相关部门的关注,陆续也有国人走进羊房胡同的厉家小院。厉家菜的名声越发的大了起来。后来在香港表演,在上海开店,在东京开店----
余生也晚,1980年代还在求学,听说厉家菜也是在1990年代的中期了。不过那时只是听说,没有吃过。原因很简单,200元一位的价格岂是我等小民可以消费的。前两年,厉家菜在北京金宝街的西口开了家分店,刚刚开业的时候和朋友去吃了一次。这个时候我已经积累了一些饮食方面的经验,对菜品的见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金宝街厉家菜给我的感觉实在不好,远没有从文字、从别人嘴里说出的那种精彩、那种美味,只觉得制作上不够认真,有些干货的发制功夫也没做到家,不知是那些外国人不懂中国菜,还是金宝街这家厉家菜做的真的不够好。
香港在京工作的卢健生先生是位美食家,几次饭局相遇后也就成了朋友。一次饭后,卢先生邀我去吃厉家菜,我对卢先生说了在金宝街吃厉家菜的感受,表示自己对厉家菜没什么兴趣。卢先生说,我们不去金宝街那一家。这时我才知道厉善麟先生的公子厉晓麟先生夫妇在新国展那边的欧陆时尚开了一家兰亭厉家菜。厉晓麟先生是厉老先生唯一的公子,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后来陆续负责过上海厉家菜、东京厉家菜的厨政与经营。卢先生说,兰亭厉家菜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于是前往。
兰亭厉家菜有了菜单,但都是套餐。从价格上看,降低了门槛,套餐从200多元起,直到2000多元,也算是丰俭由人。几个人坐下,厉晓麟先生过来打过招呼,菜品一道道上来。其中过程,《Time Out北京》的记者李幸菲有着这样的记述:对于随后摆上桌前的兰亭厉家菜,举箸即觉出了些“不同”。皇家菜到底是皇家菜,每道弹丸小品,都历经数十道繁琐工序,从选材、配料、烹饪、口感均出挑,有种质朴、自然的食物本真原味。食罢,厉晓麟吐露真言:“上网一看,很多人对厉家菜的评论都不是很好,所以我现在就想把菜做好了——其实我一直觉得:对于餐馆,菜是最主要的。”
菜单一页
喝茶的盖碗
清蒸哈士蚂
虾子芹菜
原汁吉品鲍
凉拌火鸭丝
糟溜鱼片
炸烹虾
小炒茄子。选带皮长茄子,炸后,皮儿焦香四溢,更提味儿。再浇上点肉末和虾粒,更富多元口感。关键在于汁儿——进了炒肉末味儿的酱油,奇香。
炉肉
儒雅俊朗的厉晓麟先生。厉晓麟,厉家菜传人之一。厉善麟老先生独子,“兰亭厉家菜”掌门人。早年曾留学澳洲学习建筑和室内设计,如今一心专注钻研厉家菜谱。他熟谙200多道家族传承的清廷皇家菜,热衷亲自下厨并深以为乐。
细微处见真功夫,兰亭厉家菜真是不同反响!感谢分享@卢健生
先生的推荐,感谢厉晓麟先生的精彩奉献!
目前兰亭厉家菜单上大约80多道。仍旧遵循1985年开张时的套餐模式:从238多元直到1888元,还有88元儿童套餐。兰亭厉家菜真不错,只是离城区有点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