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同和居食府

标签:
朱载垕福山同和居三不粘银丝卷 |
分类: 美食心情 |
同和居是京城饭庄子里的老字号了。说它老,因为它有189年的历史。从开业时期的小饭铺发展到后来的大饭庄,大概是名字取得好,店号以“同怀和悦”为意,定下了流传到今天的同和居的名号。1950年代以前,北京城里是鲁菜的天下,八大居、八大楼的饭庄子,基本上是经营鲁菜的,而北京的鲁菜又分福山帮和济南帮。福山在是胶东沿海,济南作为山东的首府,两地的菜肴影响了北京100多年,把北京人的口味习惯也圈定在鲁菜风格之中了。可见山东菜在北京曾经多么风光。不过这样说明山东厨子厨艺高超,能够根据京城的饮食习惯发展变化自己的菜肴,再者山东临近北京,饮食口味介于南北之间,在口味上与北方接近,同时其菜式的精美讲究,符合了当时达官贵人追求高雅的需要,在他们互相宴请时,自然“非鲁菜莫属”,因而促使了鲁菜的辉煌。
同和居是鲁菜老字号了,主要经营的是山东福山帮的菜式,以烹制河鲜海味最为擅长,多用溜、爆、扒、炒、烩等,菜肴品质突出清、鲜、嫩、脆。同和居最早开在西四路口附近,以糟溜菜式、山东面点闻名京城,广和居倒闭后,那里的师傅投奔到同和居,把广和居的一些菜肴也带到了同和居,丰富了同和居的菜式。经典名菜三不沾就是广和居的师傅带到同和居的。现在同和居在什刹海荷花市场里开了家什刹海同和居食府,把同和居的名菜带到了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地区。
名菜三不沾:
什刹海同和居食府的“三不粘”在其烹制方法上有其独到之处,用鸡蛋黄做主料,将水、鸡蛋黄、绿豆粉等,按一定比例放入容器,搅拌后置入加油热炒锅中炒制,边炒、边搅、边放油,手不离锅,勺不离火,经过几百次的搅炒,至蛋黄、水、糖、绿豆粉融为一体炒至状如凝脂,色泽金黄,形如蒲月,味香扑鼻,出勺即成。吃时,此菜一不粘盘、二不粘匙、三不粘牙,故名“三不粘”。色美质纯、味香,成为贵客到此就餐必食之品。日本天皇曾多次派专机来人定购而成其宴上精品。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也曾两次亲临本店点名吃“三不粘”。
糟溜三白
什刹海同和居食府的糟溜三白讲究形如雪,白如玉,品在口中,鱼肉鲜美,鸡肉软嫩,笋片略带清脆,味道少咸微甜糟溜特有的香味留于口齿,令人回味不已。此外,店内还有糟溜鳕鱼等糟溜系列菜肴,皆闻名京城。
传奇故事:明朝皇帝夜思昼想的糟溜鱼片
此菜是福山传统名菜,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据说明朝隆庆年间,兵部尚书郭忠皋(福山下夼村)回乡省亲,从老家带回一名厨师,适逢穆宗皇帝朱载垕为庞妃做寿,宴请文武百官,郭尚书推荐福山厨师主持御宴,那厨师倾其全身技艺,使御宴一扫旧颜,满朝文武无不开怀畅饮,朱载垕(后)翌日日出三竿,方才醒酒,似觉口中仍然美味不绝,对福山厨师深为叹服。数年后,那位厨师告老还乡。一日朱载垕不思饮食,单念那福山厨师做的“糟溜鱼片”,皇后娘娘即派半付鸾驾赶往福山降旨,将那厨师和两名徒弟召进宫来,那名厨师的家乡被后人称为“銮驾庄”,至今犹在。
环境:雕梁画栋的彩绘不拘泥时代的约束,粉荷、莲藕、欢鱼,让掷地有声的王府气派之中多了一份柔情;宽阔的二楼雅间,金漆抱柱,临海而居,古色窗棂悄然通向“惬意至尚”的海边露台,不经意间便逾越了人工修葺与自然清新的长廊,成为北京城内屈指可数的“海岸”绝唱。
菜品:三不沾。“三不粘”考验厨师师傅的功力,一是原料的配比,绿豆、蛋黄等必须按照秘方走;再者就是手头上的功夫,边炒、边搅,手不离锅,勺不离火,经过300至400次搅炒,至各种原料融为一体,达到状如凝脂,色泽金黄,形如蒲月,味香扑鼻的标准方可。“三不粘”顾名思义,必有其三,此菜一不粘盘、二不粘匙、三不粘牙,故名“三不粘”。色美质纯、味香,成为贵客和众多国内外宾客到此就餐必食之品。
同和居食府在传统“三不粘”热卖之际,还有新派的三不沾:蔬香、金瓜等多种口味三不沾目前已经闪亮登场。
糟溜系列的创新菜糟溜鳕鱼,用深海鳕鱼代替多刺的河鱼,在老字号镇店名菜的食谱上,添了口儿十足的鱼鲜,除却的却是频繁“挑刺”的无奈。让美味来的同样惬意,成为同和居食府的美食享乐方式。同和居食府糟溜鳕鱼,形如雪,白如玉,品在口中,鱼肉鲜嫩,味道少咸微甜,糟溜特有的香口儿留于齿,回味于心。此外,店里的糟溜系列菜肴还有糟溜三白、糟溜鸭肝等,按着食材、合着口味,任人选挑。
糟溜三白
什刹海同和居食府的烩乌鱼蛋,风味独特,制作十分讲究,从选料到烹制,可谓“绣制”而成。这道汤选用干乌鱼蛋,由店内水发后,剥开分片;沥清水分后,加入料酒、胡椒粉、同和居特制高汤等煮开,待水刚开未沸的时候放入一定比例的淀粉、葱油、醋等调味出锅即可。过程看似简单,但烹制的火候,调料的分量拿捏得恰到好处。
银丝卷:银丝卷以制作精细、面内包以银丝缕缕而闻名。除蒸食以外还可入炉烤至金黄色,也有一番风味。经常作为宴会点心。银丝卷色泽洁白,入口柔和香甜,软绵油润,余味无穷。
“九转大肠”出于清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楼”酒店首创,九华楼是济南富商杜氏和邰氏所开。杜氏是一巨商,在济南设有9家店铺,酒店是其中之一。这位掌柜对“九”字有着特殊的爱好,什么都要取个九数,因此他所开的店铺字号都冠以“九”字。“九华楼”设在济南县东巷北首,规模不大,但司厨都是名师高手,对烹制猪下货菜更是讲究,“红烧大肠”(九转大肠的前名)就很出名,做法也别具一格:下料狠,用料全,五味俱有,制作时先煮、再炸、后烧,出勺入锅反复数次,直到烧煨至熟。所用调料有名贵的中药砂仁、肉桂、豆蔻,还有山东的辛辣品:大葱、大姜、大蒜以及料酒、清汤、香油等。口味甜、酸、苦、辣、咸兼有,烧成后再撒上芫荽(香菜)末,增添了清香之味,盛入盘中红润透亮,肥而不腻。有一次杜氏宴客,酒席上了此菜,众人品尝这个佳肴都赞不绝口。有一文士说,如此佳肴当取美名,杜表示欢迎。这个客人一方面为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赞美高厨的手艺,当即取名“九转大肠”,同座都问何典?他说道家善炼丹,有“九转仙丹”之名,吃此美肴,如服“九转”,可与仙丹媲美,举桌都为之叫绝。从此,“九转大肠”之名声誉日盛,流传至今。
故事中说的九转大肠很是不错,同和居食府做的实在一般。
菊香烤鱼
大丰收
罗汉肚
糯米藕
双味菠菜
个人觉得什刹海同和居食府,糟溜菜式、三不沾、芙蓉鸡片、干炸丸子、烤馒头、银丝卷等菜式大可一试,九转大肠可以不点,其他的就要看你自己的喜好了。二楼的环境超级棒,什刹海美景尽收眼底。
地址:什刹海荷花市场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