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递村游荡——徽州行游记之十一

标签:
休闲 |
分类: 心情文字 |
西递,是安徽黟县的一个村子,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于是名声大振,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去那里参观游览。黟县风景优美,徽式建筑多切保存完好,西递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很多电影也会把西递作为外景点,于是名声更振。
城里呆久了,便想到乡下走走,对乡下的选择,最好能有些古意,再有一些清幽就更好了。西递有古意,但村里游人如织,每幢可以进去参观的民居,基本都是买卖人家,临街的房子,也是被店铺占了,因此村子里只有古意难有清幽。倒是去西递的路上,见到许多清幽之处,躲在山的角落里,河的那一边,几丛竹林掩映这黛瓦粉墙,再放眼就是金黄的油菜花和清脆的山林了。古意与清幽在黟县都能见到,只是很难把它们聚在一起了。鱼与熊掌难以得兼,在现代社会,在商业文明无孔不入的今天,古意与清幽怕是要到西南边远的未被开发的地方去找了,成为名胜、成为风景,怕是找不到的了。
无论如何,西递是值得去一次的。虽然离开宏村和西递很近,虽然宏村也是典型的徽派民居,但是要是仔细看过的话,还是能看出二者的差别。西递的房子要比宏村的好一些,规模也要大一些。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到房子的占地面积,再到房子的精致程度、房子的建筑规模,西递都是要胜过宏村的。导游说,宏村是民居,村里百姓多;西递住的官员和商人多,有权有势的人群多,这就是西递的房子要好过宏村的根本原因了。
西递村口
胡文光牌坊。据说它建立于四百多年前,牌坊高12米,宽近10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牌坊东西两面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八个大字。
牌坊上的石雕
人家
斑驳
西递的建筑
马头墙
绣楼。据说这里当年真的往下扔绣球,不过是招上门女婿。上这个小楼要花三元钱,没上去。
小巷,其实就没有什么大的。
祠堂
幽巷
窄巷高墙
碉堡一样的房子。这样的房子说明了一些徽州人的心态,虽然徽州人说这样做事为了防火防盗。
这样高的粉墙在宏村是见不到的
墙壁上的砖雕。徽式民居多有砖雕、石雕,刻工精美。只是1960年代那场革命破四旧时被年轻人毁掉了很多,现在当年那些毁坏家园的人现在也有60多岁了,也正是这些人,极力要恢复民居原来的样子,可是,那些沉积的历史韵味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的导游小俞姑娘。
农家自己吃的腌肉。
火腿、腌肉、时蔬、笋丝
徽州馃。资料上说,先将黄豆炒熟磨碎,再将纯肥肉切成丁熬至半油状,将豆粉倒入锅内,加入适量精盐拌匀为馅。然后用开水泡菜油调入面粉内揉匀为止。做馃时馅多皮薄,两面再沾上少许炒熟的黑芝麻,以增加香味,最后用文火烤熟。徽州馃的制作始于明初,据说清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扬州,与徽客汪某在客栈中相遇,品尝徽州馃。回朝后,与内阁大臣曹文埴谈起徽州地方风味时,称赞此馃为食中佳品。买了一个尝了一下,味道平平。已无法想象乾隆为什么会说它是食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