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桐吃了顿饭

标签:
中国菜菜品梧桐创意余梅胜美食 |
分类: 美食心情 |
余梅胜先生最近调了菜单,打电话要我过去聊聊,本来约在元旦假期的时候,可是一场大雪让交通变得异常艰难。雪停了,路面稍稍好走了,约了朋友一起去了梧桐。
街上寒风刺骨,屋内温暖如春,坐在梧桐的阳光房里,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晒过来,身上暖洋洋的,很舒服。
在创意中国菜领域,余梅胜先生一直坚持探索着。个人感觉目前的创意中国菜进步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明显了,容器上的变化虽然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食材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现,中外结合的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种种局限的到来,使创意中国菜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这样的阶段。目前的不明显也许就孕育着爆发的可能性。
当瓶颈到来的时候,怎么走往哪走就是摆在那些创意中国菜高手面前的现实问题了。和余先生聊到这个话题,我们彼此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对味道的发掘,对本真味道的追求也许是目前一条现实可能的通道。
当餐饮市场蓬勃发展到今天,各式料理、各种菜系竞相争艳相互交融的今天,很多菜品丢失了菜品的第一要义——好吃。不好吃就意味着味道的缺失,炫这个东西可以一时却难以长久。长久存在的先决条件必定是好的味道。这也是许多传统菜肴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当追求菜品的形式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段时间的潮流后,漂亮成为餐桌的主题而味道却成了配角,虽然我知道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弯路,但是现在已经有了矫正的机会和条件,那么对本真味道的追求、对偏离了烹饪要义的味道缺失的校正,极有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里有追求的创意菜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而余梅胜先生在先行起步了。这也是我近期在梧桐尝菜后的第一感受。
简单的议论某个菜品的好吃与否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想探求的是对菜品境界的理解和追求。一个有责任感的厨师是应该在这些方面努力的。中国式个烹饪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巧的技艺,但是中国厨师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却是越来越小,几近无声了。改造中国菜、创意中国菜的目的,就是应该让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让中国菜在世界烹饪之林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一说健康美食总让人们想起泰餐和日料。在这个方面我们菜品原料的采用上有先天的弱势,加上我们从饥饿状态到今天的历史还不够长,饮食习惯还是窝头肚子留下来的底子,餐饮与国际接轨的难度比较大,浮躁与奢华并存的社会风气又使耳食之餐盛行且难以改变,这是困难也是机遇。如果创意中国菜做的足够好能够影响到一些人、一部分人,从而慢慢的改变目前的奢华进入到对味道的追求,也许就是创意中国菜的一件历史功绩了。这一点打动已经做出了榜样,而余梅胜先生则更扎实的前行着。
健康南瓜金钩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