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湖南菜真是好吃——徐记海鲜楼第一餐

标签:
美食饮食徐记菜系菜品湖南 |
分类: 美食心情 |
湖南之行,来去匆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同行的人之中,有两个人需要周一赶回北京做事,因此只能是利用周末的两天了。两天要在岳阳、长沙、韶山之间穿行,要看风景,要会朋友,要吃大餐,还要赶路,这样多的事情就让湖南之行显得紧张匆忙。如果不是天气太热省略了很多游逛的时间,真不知要紧张成什么样子。
不管行程怎么紧张,但是饭还是要吃的。不仅要吃,还要吃出特色、特点来。同行的朋友都是餐饮界的知名人士,湖南方面负责接待的也是当地餐饮界的知名人士,京城和长沙的餐饮界人士的碰面,想不吃写特色都不行了。我这个晚学后辈,跟在后面随着走就是了。
不过几顿饭吃下来,感想还是挺多的。此次湖南之行吃过的几餐饭,彻底颠覆了北京的湖南菜给我的印象。我吃到的湖南菜,不再是那么辣,更不会是那么咸,盘饰讲究了,每个菜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味道,即使是辣,也是和食材本身的味道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辣不仅仅是地域菜系的特征,更是增香提味的一种手段。而且在食材的选择上更重视食材本身的优异性、特殊性,在彰显湖南食材特色的同时,充分的展示了食材的香味和特色,这比那些以辣遮盖一切的菜式简直高出不知几许。
这次湖南之行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湘菜在与时俱进、吸收与融合方面做的比较好,看得出餐厅在这方面有一种自觉的追求。再喝几位厨师聊天的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谈到了大董的菜品,对董先生的创意中国菜概念和菜式很是赞叹。这些厨师大都有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的工作经历,眼界比较开阔,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有一种自觉地意识,这种自觉也反映在他们的菜品上,就是对其他菜系菜品、烹饪方式、食材的吸收和引进,他们在坚持地方特色,改造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在不同层面上走向了融合创意的道路。个人觉得,这是和中国菜发展道路、发展趋势相吻合的。其中道理很简单:1)任何菜系都不是封闭的,都是在学习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现代的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交通发达和经济发展,为融合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基础;3)随着人们移动频率的提升,外出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加,餐饮市场已经不再是单一城市的居民口味了,生活的富裕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向往和探寻,这其中也包含着对美食的好奇。简单的说这几方面因素的出现,让菜系的发展必须走向融合,学习与借鉴,融合与创意。不仅是菜系本身发展的规律所要求的,更是市场生存规律所要求的。能够自觉的认识到并贯彻到企业的行动中,市场就会给你奖励的。这也是被市场经验所证明了的。
虎皮青尖椒。一道很普通的家常菜,徐记海鲜的这道菜不仅在盘饰上做了改变,提升了菜品的表现力,在味道上也有了调整,清辣鲜香中多了几丝回味。
芦笋配鸭舌。一道不辣的凉菜,脆爽的芦笋和韧香的卤鸭舌形成了很好的口感、味觉的对比。其实这是两个菜,摆盘上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木瓜鲜奶。这个菜在湖南的一些酒楼里很流行。但显然不是湖南菜,对粤菜的借鉴很是明显。流行说明了有市场,拿来主义成功的范例。
江浙口味的糖醋小排。
象拔蚌刺身。没什么说的,海鲜刺身中比较名贵的。
香辣蛇。湖南很流行吃蛇,以前是口味蛇,现在是姜辣蛇。但是这道香辣蛇却是我们在湖南几次吃蛇中最好吃的。首先是蛇比较肥,肉多有吃头;二是味道舍姜辣用香辣,少了姜的辛,用烹饪方式激发蛇肉的香味,更为可口。
红煨鳄鱼掌。调味时湖南的,食材是引进的。鳄鱼掌的肥厚香浓在红煨中更为适口。
葱油台湾中鲍。新鲜的鲍鱼,葱油调香蒸熟,火候把握得好就一定好吃。
鸿福原味土鸡。闻得到,吃得出土鸡香味。久违了。这种菜就没有做成辣的,很好的体现了鸡的香味。
辣煮花螺。已经在粤菜、湘菜、川菜中很常见的一道海鲜菜了。
干锅花猪肉。没问为什么叫花猪,但是肉的香气很是诱人。
青椒紫苏爆鳝鱼。湖南的传统菜
瑶家一碗香
湘西老腊肉。很简单但是太好吃了,于是上了第二盘。
清真老鼠斑。深海鱼,火候稍过鱼肉就会发硬。这个火候把握很是到位,鱼肉鲜嫩香滑。
青椒炒虎掌菌。这是徐记海鲜的厨师长云南旅游归来推出的新菜。
点心。很好吃,也上了第二份。
餐厅的装饰
海鲜池中的澳龙
肥硕的东星斑
大闸蟹已经上市了
厅房
餐厅外景。就在湘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