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岳阳楼,没去成君山
(2009-08-02 00:13:46)
标签:
信仰渡江战役《岳阳楼记》范仲淹休闲 |
分类: 心情文字 |
岳阳很热,比北京还要潮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长江流过岳阳,洞庭湖就在岳阳的边上,整个城市被湖水、江水围绕着,潮气就是水着汽,围绕着岳阳城。
睡得太晚了,朋友叫醒我的时候,已经快九点了,只好舍弃了早餐。去岳阳楼的路上,看到城陵矶的地名,忽然想起了1949年的渡江战役。当时的战报说“东起江阴西到城陵矶,在1000华里的战线上,我人民解放军展开强大的渡江战役。”我就是从这句话里知道城陵矶这个地名的,当年年幼,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想象,城陵矶,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现在明白了,不是这个名字有多么丰富的诗意,而是名字所代表的外面世界的精彩,对我这个还没有出门经历的人,充满了诱惑。
不过我们没有去城陵矶,直接去了岳阳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明楼,在许多历史诗篇中出现过。这三座楼名气大,和描写它们的文字密切相连。王勃的《腾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决定了着三座江边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名望。不过,也只有岳阳楼还是100多年前的建筑,其他两座先后损毁过几次,现在已经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徒有一幅古代建筑的外表了。
岳阳楼在湖边,湖上有雾,雾很大,大概也是热天蒸腾的水汽吧。下车走了几步,身上就有了一层水气。从进门处到岳阳楼,大概要走400米,没有什么遮拦,太阳虽然被雾气遮住了很多,但是还是能感到那种蒸人的热气。到得楼前,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楼不高,不过三层,清代的建筑模式,三层上挑的飞檐有些俏皮的感觉。湖面渺渺,雾气笼罩,楼面到水边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在湖面眺望楼体,大概能体会到巍峨。只是我们站在楼前,三层高的楼没有给我什么感觉。现在高大的建筑太多了,30层的建筑已经不算什么高度了,三层的高度,自然不会给人什么太多的感觉了。要是结合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琢磨,倒还是能有几许苦涩的。古人做官,大致是不会有什么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和信仰的,他们“忧与乐”的出发点是自身的道德要求和儒家人格建设要求的,应该是人格上的理想主义驱使他们为老百姓做些事情的,这和信仰教育几十年后的今天的现实有着多多么大的差距。
汗水越来越多,天气也慢慢的热起来了。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另外一种到此一游。天气热的人们只想快点离开,于是驱车前往君山,那里有湘妃竹和君山银针。路上,岳阳朋友打来电话,说洞庭湖涨水了,原本可以开车上君山,现在只能坐船过去了,这时我们已经到了湖边。
下车就看到了浩大的水面,水面上露出一些房子的顶部;一些粗大的柳树只剩下半截在水面上了。那条可以通往君山的公路,只看到连接大堤的那段,其余的只能看到原本在路边现在在水中冒出的树冠了。两行,通向湖中心。
到了渡口,船在我们眼前开走了。下一班船要1个半小时之后才有,回程的要下午2点。这样的时间显然和我们的行程冲突了,因为我们要在下午四点的时候赶到长沙的。天气热,时间不合适,商量了一下,决定放弃。来岳阳的两个愿望,这次只实现了一个,给我们留下了再来岳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