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际美食节面点大赛作品

标签:
节面国际美食面点听鹂馆鄱阳湖大酒楼海淀区 |
分类: 美食心情 |
中关村国际美食节开幕式的现场,同时也是海淀区餐饮企业面点比赛的展示现场。在购物中心里举行开幕式,做热菜显然是不现实的,面点倒是可以做好了摆在那里,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坏掉。面点比赛的评委是联合大学的王美教授、北京市面点大师王士强师傅和考评委办公室的崇占明老师。最后的结果我不知道,但是评委们激烈讨论的时候我在那里,很认真评判。由于有别的事情,没能等到结果出来。
海淀区的面点作品和全国烹饪大赛的作品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上,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些企业拿出来的东西都是平日里面对消费者的,要的是销售而不是什么引到和竞赛。听鹂馆的作品、丰泽园的作品都是店家多少年来一直享有声誉的产品,在年纪稍大一些的消费者那里有着很好的印象。这也是他们没有推出什么新的作品出来的原因。有了自己的名牌产品又是国营企业,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但是由于功底在,产品的质量还说得过去,不创新也可应付日常的销售了。倒是那些民营的餐饮企业,在花样、口味、造型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从下面的那些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国营和民营的不同来。
稍有不同的是同样是国营的便宜坊集团,倒是在面点上有了一些创新作品。这大概和孙立新师傅作为集团的行政总厨对下面的要求所致。孙师傅是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它的徒弟多在便宜坊集团各个店里任职,因此对师傅的创新思想贯彻的也是比较好。除了五彩烧卖是都一处的传统作品外,一些带有粤式口味的点心也出现在便宜坊的展台上。从便宜坊的作品反映的问题来看,创新是不分国营、民营的,关键在于观念和领头人的决心。
比较全国烹饪技能大赛的作品和海淀区餐饮企业的作品,内心里喜欢海淀区的作品多一些。因为海淀区的作品是针对消费者的,全国大赛的作品是应该具有引领作用的。但是面向消费者的多数是不错的,门槛不高,卖相不错,很容易被企业拿来使用并进入消费渠道;而全国大赛的作品,明显缺乏对餐饮潮流的引领,虽然在技艺上、造型上比海淀区的作品要好上一些,但是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的比赛作品,只是好上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佐证了我在花絮二中说的一个观点:我们餐饮业的观念已经落后了。
玉米,忘记是哪家企业的作品了。造型很是逼真,惹人喜爱。
便宜坊雨花石汤圆
丰泽园喜字饼
便宜坊作品
便宜坊作品
聚宝渔港的茄子
便宜坊太极龙须面
百花争妍
便宜坊的五彩烧卖
听鹂馆的大虾
荷塘月色
无名居的酥皮海鲜斗
忘记名字了
忘记名字了
西三旗生态园作品
木瓜酥
鄱阳湖大酒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