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炙与王羲之
(2008-12-30 23:31:45)
标签:
牛心脍炙创字烤肉宛王羲之杂谈 |
分类: 饮食掌故 |
这大概算是一个胡聊八扯的话题。看书得来觉得好玩,于是就写在这里了。
牛心炙就是烤牛心,古代没有烤字。据说烤字是齐白石先生在烤肉宛吃饭时,随意创的一个字,这个字符合中国字的创字原则,白石老人又是大家,于是开始流传。如果这个传说属实的话,烤字的出现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古人在烤制食品时用的炙字。脍炙人口的炙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脍炙是把肉切细烤制,脍炙就是烤肉片,烤好后蘸酱食用。
古代的烹调方法很简单,最早没有炒菜,炒菜是宋朝才有的。宋朝之前,多使用烤、燔、蒸,蒸不用说了,燔是吧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则是食物和火有一段距离,因为没有烤字,所以那时候就用了炙字。很早以前虽然没有炒菜,但是人们还是追求美味的,因此在燔、炙方面,采用了很多食材。猪、牛、羊、獾,还有一些贝类的海鲜。说道这里还是没有王羲之什么关系,别着急,下面就要说了。
晋朝的时候流行炙(烤)牛肉,不同的部位炙法也不同,味道自然也不同了。当时牛心炙很是名贵,一般大户人家才能吃得到,招待上宾时多有牛心炙。王羲之小的时候还没有名气,而且不爱说话,但是已经显露出英气聪慧来.王羲之13岁时到周颛(周颛是当时的大官,做过荆州刺史,后来升为宰相)那里做客,坐在那里闷声不说话,但是周颛看出王羲之将来必是大才,《晋书-王羲之传》中记录:“颛查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1、牛心炙是当时宴客是很重要的一道菜品。2、主人首先把牛心炙给了王羲之,表明了主人对这个13岁孩子的重视。3、主人重视,引起了客人的好奇,于是王羲之开始被人们注意了。王羲之也不忘枉周颛的看重,日后成为中国书法第一人。
食品-礼仪-才华一不留神在王羲之、周颛这里串在了一起。写出来,是为今人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