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家常菜菜品老家餐厅北京杂谈 |
分类: 美食心情 |
老家印象原味厨房的管理者大概是个有着平民情怀的人。
在那里吃饭的时候,餐厅的经理和我们一起聊天,说他们的菜品是全国各地精品家常菜的集合。这话儿听着有点大,因为家常菜(还是全国范围的)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是做全了,菜单要印成一本厚厚的书了。好多个菜系,好多个省市自治区,因地理、物产、风俗等因素形成的饮食特点大概是数不胜数的,有代表性的选两三个,组成一本菜谱,也不会太薄吧?菜谱的厚薄也许不是问题,太多不同风格的菜品对后厨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如果想保证风味特点的话,不仅要有很多厨师,还要有相应的厨房面积,才能让那些跃跃欲试的厨师有个用武之地吧?我从来对包含了很多菜系菜品的餐厅存有疑问,菜品特色的选择上一个菜系容易做精,两个还可以接受,再多估计很多出品在味道上就会很接近了。可谁又养得起那么多厨师呢?毕竟,开餐厅是生意,不是兴之所至的玩耍。
家常菜是很受欢迎的一类菜式,习惯的原料,习惯的口味,可以接受的价格,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士,能在北京吃到不错家乡口味,显然是可以安慰一下思乡之情的。可是现在的北京,非北京籍贯的人太多了,你家乡非我家乡,怎么才能界定这些非北京的家常菜呢?餐厅的老板有高招,就是让他的服务员做出自己喜欢的家乡菜,如果大家认为好吃,就让厨师加以改进后推出来,作为餐厅供应的菜品。获取的方法倒是方便了,可是这些菜能否作为当地家常菜的代表呢?显然是个很大的疑问。
开餐厅卖炒菜,虽然不是每道菜都能达到美食的境界,但至少应该是比较好吃的。在这里可以抛开“食无定味适口为珍”的框框,但是他还是要有一定的普适性,否则就不能作为餐厅生意的组成部分。服务员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多是要摆脱贫困、出来挣钱,家境不会太好,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对食物的鉴赏力能否符合都市的要求就成为疑问。从这个角度出发,服务员推荐的家乡菜是很难否符合餐厅经营需要的,大都市的餐厅和乡野小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老家印象凉菜、热菜见识了十几道,给我的感觉是菜品普遍有些粗糙。餐厅的环境和餐具都不错,可是就是和那些菜不太配套。如果菜品风格上的多样化还可以认为是一种经营之道的话,那么菜品味道的粗糙化就是经营中的一个败笔了,而老家印象的菜品给我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1、宝塔南瓜:南瓜是好东西,造型也不错。甜糯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
3、蕨根粉:也是一道健康菜。但是该有的酸辣味道没有突出出来。
7、清肺小炒:如果不加虾仁,可能更好。木耳发的也有些大发了。
9、这道菜叫做外婆菜缸,用葱花饼夹着那四个小缸里的东西吃,尝了一下,饼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