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流水帐 |
翻书的时候,想起了菜品创新的问题,随即翻看了以前自己关于这方面的文章,那些文字虽然大致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什么都没有说透。这里面有自己能力的问题,也有当时懒了没有继续深化自己的想法,现在想起的时候,已经把当时的感觉忘得干干净净了,很是遗憾。那时给自己找借口,本来不是专业人士,没有必要就这样的问题深究下去,有了这样的念头,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深化的可能了。这话写的有点饶舌,意思大概就是这样了。
近期,对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些兴趣,就想把这个话题深入一下,写出一些文字来。这样就要准备一些资料,这时想起了四川成都有名的餐馆“颐之时”,颐之时的创始人罗国荣先生学艺于近代川菜大师王海泉先生,王先生曾任清末四川总督锡良的私厨,随锡良去过云南、东北、北京等地,于京、苏、广、浙等地菜品很是熟悉,川菜更是其技中之常。罗国荣出师后,做过四川军阀刘文辉的家厨,在重庆还做过“24军住渝办事处”的厨师,后来到了“姑姑筵”做厨师,有了这些经历,罗先生开了自己的餐厅“颐之时”,一时成为成都文化人的聚集之处。后来,罗先生到了北京饭店,掌管川菜餐厅,成为一代川菜宗师。
颐之时开业之时正是成都的那些老川菜馆衰落的时节,颐之时逆流而上,成为当时成都餐饮界的翘楚,这和罗先生精湛的厨艺有着很大的关系,和罗先生的阅历也有着很大关系,其阅历中有关文化的部分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我想说的一个问题:菜品的创新离不开厨师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文化的熏陶。罗先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出师后的几段工作经历,却使他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姑姑筵的创始人黄敬临是个文人,喜辞令,工书法,酷爱古董字画、山水园林,曾经做过两任县令,也做过烹饪学校的教师,辞了县令开餐馆成为当时成都的一大新闻。罗国荣在姑姑筵主厨,吸收了不少黄敬临对菜品的理解;颐之时开业后,很多文人去那里吃饭,留下了不少建议。罗国荣根据这些建议,对自己的菜品进行了改造,终成大师。文人虽不是厨师,但精于饮食之道,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他们对菜品本身、菜名、容器、店招等方面的评价,有着职业厨师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他们的灵感和创意,对于菜品的创新有着职业厨师所不具备的敏感,罗先生就是在和他们的交往中,通过耳濡目染、共同切磋,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为今后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联想到大董烤鸭店的菜品创新和店面的装修以及大董先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我对文化修养在菜品创新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近一直在喝普洱茶,春夏时喜欢的绿茶很少碰了,绿茶是寒的,这个时候喝有些伤胃了,喝普洱却是可以暖胃的,同时普洱茶还有很好的减肥作用。一斤多普洱茶喝完了,体重减了5公斤,尤其是肚子,以前的裤子都肥了,36号变成了34号。前几天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以为自己的身体出了毛病,没有什么感觉居然瘦了这么多,仔细想想这一段的饮食经历,才知道是喝普洱茶的原因。健康减肥,这样好。于是今天就去了马莲道茶城买了一斤普洱回家,继续喝下去。引一段自己写过的关于普洱茶的帖子的里的文字:
“普洱是个地名,本地原并不产茶叶,因普洱是个商业重镇和茶叶贸易的中心,周围所产茶叶基本上在普洱进行交易,然后运往康藏等地,普洱茶因此得名。现在普洱茶种植面积扩大了很多,两广、贵州、四川等地都有种植。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在普洱集散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梵天庐丛录>>(柴萼,箸于公元1925年)云:“普洱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有特殊的药用功效。康藏地区肉食多,少蔬菜,靠普洱茶化食是当地居民的必须。可见普洱茶的化油能力了。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花费:茶180元,餐费16元,交通费38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