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镬气,桌子,合食和12月21日的记录

(2006-12-21 20:14:08)
分类: 流水帐
翻看高阳的《古今食事》,说宋朝之前,人们吃饭用的几案,所以多采用的是分食制;到宋朝的时候,人们吃饭开始使用桌子了。高阳说,桌子的使用对中国烹饪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的作用,从桌子的使用开始,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从分食进入到合食,从而使烹调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看电影,看连环画,古人吃饭或者宴会,都是人坐在或是跪在矮矮的几案后面,个人吃个人的,那时还在羡慕古人的好习惯。但从来没有意识到几案和桌子的区别,以及这样的变化对中国烹调的影响。
 
我们现在吃到的中餐菜肴,很多是讲究火候和温度的。有些菜出锅的时候是八分熟,由厨房到餐桌的过程达到九分熟,食客吃到口中,正好是十分熟。这个可能是比较个别的,但是中国菜肴中很多是快火急炒出锅上桌的,要的就是那种热、鲜、嫩、脆的感觉,可是在这一点上,分食制是不可能做到的,等到分到个人的盘中,才已经温吞了,味道也就不对了;麻婆豆腐这样民间小菜如此,松鼠鳜鱼这样的苏帮宴席菜也是如此,无论如何是不能做好后分食的。如果强要分食也不是不可以,那么也是要以味道、口感的损失为前提,损失了味道和口感,那还叫中国菜么?
 
有一次在大董南新仓店吃饭的时候,和店主人大董先生聊起了广东人讲的“镬气”,讨论的结果大家认为“镬气”是一种烹调方式,铁锅烧热后特有的一种味道产生时煸炒菜肴。回家后打电话问广州的亲人,他们也讲不出,模糊的说是一种气味。后来遇到了一位粤菜厨师,他说广东人讲的“镬气”,其实就是一种香气,菜炒好离锅即上桌,有一种微妙的难以形容的香气,或者说味道,这个就是广东人所讲的“镬气”。强调镬气,其实就是强调菜品的滋味,强调香气的保持。这一点,也是中国菜的特点之一,可是如果是分食制,菜品则难有这样的香气。试想一下,大锅分成小盘,然后各个端上来,怎么还能有镬气呢?
 
还有一些菜肴是很难分而制之的。高阳讲,杭州的名菜“宋嫂鱼羹”是整条鱼下锅烫熟的,如果要迁就分食制的话,在下锅前就要分好,整条鱼要切成相应的块,这一下在烫鱼的嫩度上就不好把握了。整鱼的受热和鱼块的受热是不一样的,鱼块像个骰子,六面受热,而整鱼则不然。其效果也就不会一样的。
 
由分食到合食,家具的变化带来了烹调技术的进步,也使中国烹饪技法多出了一些快火急炒的妙招,我们的味觉和口感也就多了一些不同的享受。社会变革带来饮食上的变化,桌子的登堂入室可谓是最好的证明了。
 
9点半的时候,接到沈老师的电话,要我去一家餐馆吃海鲜。当时我身在西四环一家公司里,虽然想去,但是已经和朋友约好了时间说事情,海鲜虽好,也只能放弃了。要是能早一点告诉我就好了,我可以把约会放到下午么?看来我真的很馋,或者说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和美食接触的机会。老话讲:“为官三代,才知穿衣吃饭。”我就是个平民,三代或者更多代都是平民,所以是不懂吃饭穿衣的。不懂没有关系,咱们可以学么,这一代学不会,下一代继续学,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总有一天能学到一些皮毛吧?看来没有一颗学习的心是不行的。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不想放过和美食接触的任何机会。满足口腹之欲是件简单的事情,体会到事务带给你的愉悦和感受到味蕾的审美,才是我的目的。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接触美食怎么可以呢?
 
但是没办法,也只能放弃了。
 
上午在一个宽敞的办公室里和四个美女狂侃了近2个小时,说了我的一些想法,也听了她们的一些建议,也许和她们一起可以做好一些事情呢。热情、兴趣、努力有了这几个因素,事情就可以做好的。我相信这一点。
 
中午的时候赶回灯市口,本想在西边吃饭,朋友打来电话,要我赶快赶到王府井见面有事。急匆匆赶到,原来就是吃饭。姜母鸭、萝卜干炒腊肉,清炒茼蒿,台湾人做的,味道不错。吃完饭喝点姜茶,肚子里暖暖的。餐厅温度很高,吃饱后便有些昏昏然了,想睡觉。朋友要我陪她去一家小店买点东西,也就去了。回家的时候,已经是4点了。感到疲劳,睡了一觉。
 
6点半起来吃晚饭,粳米粥、馒头,煎的焦香的小黄鱼,菠菜炒粉丝和酸辣胡萝卜丝,喝了两碗粥,吃了半个馒头,饱了。有些疲劳,胃纳不佳。
 
昨天找到一本沈宏非为出版人的杂志《天下美食》,办的还不错,值得看看。
 
花费:交通费28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