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茶 |
茶具的历史很悠久。茶具又称茶器。陆羽把采茶的用具叫做茶具,泡茶的用具叫做茶器,到了宋代,就把这两者并称为茶具了。现在人基本上是把喝茶的用具叫做茶具的。
我国的茶具主要有陶瓷类、玻璃类、漆器类、竹木类、金属类等几大类。
最早的茶具可能是陶土制作的大肚子小口的缶,今天在云南、四川等地还在使用的烤茶罐就是这类东西,可以用来煮茶,也可以用来装茶。陶瓷业的发展,为茶具的丰富提供了条件,西汉的时候出现了彩釉茶具,茶具的艺术性开始出现,到了唐代,主要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时流行“斗茶”,以竞赛的方式看谁的茶好,谁泡茶的本领高,因此多用黑色釉的陶瓷茶盏,到了元代,开始流行青花瓷的茶具,青花瓷的颜色漂亮,很能表现茶汤的美妙,明代开始有了紫砂壶,清代织金彩瓷、脱胎漆器等茶具出现,近代以降,玻璃茶具开始盛行了。
这是茶具发展的一个粗粗的脉络。
紫砂茶具:江苏宜兴的最好。取材于宜兴地下一层薄薄的号称泥中泥的紫砂泥,这种泥含砂低,可塑性强,还含有许多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成陶时温度很高,烧结致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到的小孔,长时间使用可以吸附茶香,泡茶时不失茶的原味,因此倍受爱茶人的喜爱。紫砂壶里外都不敷釉,经久使用后,愈发圆润,啜茗把玩,甚是可意。
第一个造紫砂壶的是一个僧人。紫砂壶的名家有明朝的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供春所制称为“供春壶”,造型典雅大方,质地薄而坚实,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美誉,时大彬则制作了很多小壶,适于摆在案几上或拿在手中把玩,清朝的陈鸣远和杨彭年也是制壶名家,陈鸣远在壶盖上刻有“鸣远”印章,杨彭年的作品完全是随意捏制,玲珑雅致,天衣无缝。特别是他和江苏溧阳知县陈鹤寿(号:曼生)合作制作的“曼生壶”,成为紫砂壶中不可多得的无上妙品。曼生壶由陈鹤寿设计,杨彭年烧制,然后再由陈鹤寿题刻铭文、书画于壶上,使得紫砂壶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诸种艺术形式于一身,从饮茶的用具升华到艺术珍品了。
瓷器茶具:可分为青瓷、白瓷、黑瓷和彩瓷几种。
青瓷茶具浙江的最好。宋代哥窑的已经是无价之宝了,浙江青瓷茶具继承了哥窑青瓷的质地细腻、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的品质,好的青瓷茶具有的宛如碧峰翠色,有的像一湖春水,加上精致典雅的造型,未饮茶先为着器具醉了几分。青瓷茶具最适于泡绿茶,益于汤色之美。
白瓷茶具景德镇的最好。白瓷茶具兼顾了陶与瓷的特点,洁白华丽,能很好的反应出茶汤的颜色,适合冲泡各种茶叶。目前使用最为普遍。
黑瓷茶具产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宋朝福建建安出品的黑瓷茶具,是宋朝斗茶时使用的上品。茶汤放入之后,茶盏能发出五彩斑斓的点点光辉,加上建盏造型古朴雅致,瓷质厚重,当时被许多人收藏。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
彩瓷茶具也是景德镇出品的好一些,其他地方的也不错。彩瓷主要是茶具的色彩丰富,造型漂亮,其中的青花瓷,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是为上品。
漆制茶具:起于清代,主要产在福建。以福建的脱胎漆器为佳。北京有雕漆茶具,主要是外表加工工艺不同。
金属茶具:古时流行,现已基本无人使用。
竹木茶具:现在用的也比较少,多做为工艺品收藏。
玻璃茶具:价廉好用,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