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闲聊

(2024-01-09 11:02:51)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杂文

端午闲聊

    2023622日,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我与女儿在抖音开直播,主题是快乐生活-端午”,围绕端午节聊天。现整理如下。

端午(新韵)

万户千家插艾草,

东西南北粽飘香。

素贞叛逆雷峰塔,

屈子舍身汨罗江。

    这是我为端午节写的一首七绝,第一、二两句概括了普遍全国的端午习俗,插艾草,吃粽子。第三、四两句概括了与端午相关的两个传说,屈原投江,白蛇传。

端午闲聊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是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达二十多个,例如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草药节、屈原日、女儿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等。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各地各有特色。例如划龙舟、挂艾草、拜神祭祖、吃粽子、放风筝、拴五色丝线、佩戴香囊等等。

 

端午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古人认为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正是 “飞龙在天”之日,是大吉大利之象。

不过,也有认为端午是个邪恶的日子,提醒人们要想方设法抗击瘟疫。端午习俗的药酒主要是菖蒲酒和雄黄酒,把朱砂、雄黄酒抹到额、胸、手心、足心,在门、窗悬挂艾草,以避毒虫。

关于端午节还有两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就是屈原和白蛇。

 

屈原投江

端午闲聊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诗人,也是政治家。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与屈原其实毫无关系。

据考,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比公元前一千多年还要早。而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比周朝结束还晚了七、八百年。但是两千多年来,屈原的名声已广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战国时期,屈原还活着的时候,秦始皇还没有统一“中国”,原先由周天子封侯封建的晋、楚、齐、秦、宋、鲁、郑、卫等十几个国家,互相打杀、攻占侵吞。

屈原出生于楚国,大致上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楚国盛时疆域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陕西、广东、广西,地跨八省。

屈原反对楚国与秦国友好,楚怀很生气,就把屈原流放到汨(mì)罗江边的偏僻山村去了。汨罗江大致位于湖南省,流入洞庭湖,全长二百多公里。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便以死明志,就在这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享年62岁。

 

我读高中时,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叫邵碧华(已仙逝),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邵老师要求我们必须背诵每一首古诗词。几十年过去了,可惜几乎都忘记了。这里抄录屈原的一首诗《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我对屈原这首诗中的这三句最感兴趣:“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里的“昆仑”泛指青藏高原,那里高远辽阔,而且神秘莫测,令人心生敬畏。“玉英”则泛指天地间之精华。登神山而食精华,这是何等宏伟气魄、宽大胸怀啊!难怪有人评论说:屈原太过狂傲。嘿嘿!

 

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写文章吟诗词赞颂屈原。例如宋代苏轼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深知仁人志士的名节要比财富职位重要得多,人固有一死,名声可以流芳千古,即便身死又何妨?

端午闲聊

白蛇传

至于白蛇传,更是神话了。

这里顺便插一条关于“蛇”的最新消息。新华社北京620日报道,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蛇类由蜥蜴演化而来。科学家计划围绕蛇毒的挖掘和运用,研发抗蛇毒血清的药物。

白蛇传的故事最早在宋代的杭州城就已广为流传。传说白娘子是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面的。

201210月,我去过杭州,游览了西湖苏堤、灵隐寺,还有雷峰塔。注意,雷峰塔的是山字旁,而雷锋的“锋”是金子旁。

那么白娘子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许仙听信法海的蛊惑,竟在端午节那天给白素贞喝了雄黄酒,致使其醉后显出真身,竟是一条白蛇妖怪!当时许仙就被惊吓昏死过去,这才又引出白素贞冒死上山盗取灵芝仙草,精心救治许仙。

百年以前,在杭州曾经有一种奇怪的风俗,人们游玩雷峰塔的时候,往往会顺手挖一块塔砖或者一撮泥土,带回家去辟邪护蚕。于是许多人去挖砖取土,以至于此风愈演愈烈,终于在1924年的某一天,雷峰塔轰然倒塌了。很显然,我登临的雷峰塔应该是后来在原地基上重建的。

端午闲聊

当年,鲁迅曾经为此写过一篇杂文,题为《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似乎对雷峰塔非常厌恶,他在文中说自己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又说,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也见过,并不见得有多美。

鲁迅对白素贞与许仙得爱情极为同情,而对高僧法海却十分憎恶。他说,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而法海却偏偏多管闲事,把白蛇娘娘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还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

鲁迅说自己从小就希望这雷峰塔倒掉。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当然也会有人反对白蛇和许仙谈恋爱,支持法海镇压他们。鲁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的“脑髓里有点贵恙”。这些人的脑子病了,脑子进水了,而且是富贵之人的口水。后来,可能民间上访投诉得太多了吧,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捉拿他。法海只好躲进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

最后,鲁迅不无鄙夷地说:当初,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端午闲聊

本来,为了搞好这次直播,感觉能配几首古诗最好,当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但是没有找到李白的端午诗,倒是找到了杜甫一首与端午节相关的诗,题目是《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节时,皇帝奖赏给杜甫一件衣服。受到皇帝如此隆重的恩荣,杜甫终身感恩圣情。哎呀,我真没想到爱国诗人杜甫此时竟如此卑微!

无奈,我又选择了两位也是历史名人陆游和文天祥。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代〕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不过,我可没有贬低杜甫的意思喔。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很著名,也是我上高中时必须背诵的诗词之一。该诗表达了杜甫自己被流放遭遇的困苦生活,但仍然心系天下的“寒士”,也就是蛰伏在社会底层的贫穷的读书人。诵读此诗,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脍炙人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最后,我也不禁呜呼一下,作为本文的结束:呜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龙是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