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298考后分析有策略重塑自信提成绩
《韦老师家庭教育学习成长群》由群友小盘提议
刊载《家长》杂志22年4期
从小升初、到中高考,在各个学龄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培养数学素养的要求。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培养计算能力”。这就要求从小学开始,遇到计算问题要做到三点:准确—快捷—规范。事实上,包括中高考数学压轴题在内的各种题型里面,都常出现庞杂、冗长、细致的计算过程。非常精到的出题专家给莘莘学子设置了重重障碍,孩子们需要经历几十步、上百步的精准运算,才能够得到一个小小的答案。有时候,作为填空的压轴小题,往往也就是三五分的分值。可为啥老师们对此常出常考,因为这不仅是从事高级阶段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今年我身边有个中考的小学霸,平时忽略了计算能力,很多计算过程不熟练,常用的计算结果没有记住,到了中考时终难圆满。各位老师、家长,务必让自己的孩子们从小时候,从细微处,从日常的练习中,让他们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吧。
有数学家说到“数学是玩概念的”此话不假。初中、高中的几何知识,虽然内容繁多,题型复杂,但是基础知识都包括三部分:概念(定义)-- 判定—性质。比如,初中最重要的几何知识:“全等三角形”:定义,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判定,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判定它们是全等的;性质,两个三角形已经全等了,它们具有什么特征和属性。这类考题往往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选择(判断)题和填空题。得分点缺失的同学,大多数缺乏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归纳,许多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有的是因为出现了前后知识的“断裂带”。因为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性非常强,如果前面出现了知识的漏洞,不仅是当时没有考出好成绩,也必将影响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一元一次方程没有学好,那么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等的知识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新旧知识衔接不太好,易出现断层的知识面,导致旧知识不扎实,新知识难学会。家长可以从引导孩子增强学习的兴趣入手,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在巩固既有的基础知识上,循序渐进,逐渐提升。
3、思路狭窄见识少
考试中,如果学生感到八成的题型都是见识过的,这就属于正常的状态,反之,如果多数题型感到陌生,就会导致解题思路严重受阻。这类学生不会把做过的题举一反三,再一换数字或题目就望而生畏了。以前做过的题让他再做一遍的话,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我们常说的“死板”,对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做题思路也不是特别清晰。
这些同学应该在学习知识中做到四会:会理解、会证明、会应用、会记忆。老师和家长可指导孩子总结归纳知识的难点、重点、疑点、混淆点,理清并打开常见题型的数学模型,多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面对一道新颖的难题可以学着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题型和我们已经学过的哪类习题有联系?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它们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路径是什么?
我们如果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是一次漫长的远足,那平时的学习就是平坦的道路,而一次次的各类考试就是连接不同路段间的桥梁。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不要仅仅看一下孩子的考分就算结束,而应该详细分析孩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知识不够还是技能不强,是努力不足,还是方法不当。尤其是要学会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孩子今后取得成功的保证。比如,如何预习、怎样听讲、如何复习、怎样解题等。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学科错题本。我们教师常说给孩子:用好错题本积累大财富。让孩子先把错题写上,再于错误的地方用红笔标出,并且分析错误原因。如马虎大意、概念不清、思路不对、缺乏练习等原因;最后写上正解。在考试前拿出来,仔细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避免考试中重蹈覆辙。错题集可让孩子对于学习错误有根据地回顾反思,可寻找到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5、正视现实树信心 勤能补拙巧安排
胜败乃兵家常事。最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重树自信。调整好心态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你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做出的承诺,但不是家长硬性强加给孩子的,否则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有一些失误也属于正常的。如果这次考试失败,你就应该勇敢地正视现实,然后想方设法分清原因,有的放矢地予以纠正。准确找到学习的漏洞,正是段考的目的之一。每位智慧的妈妈要做到:面对孩子的本次不体面的测验考试成绩,唯有冷静和善地与他交谈讨论,才能够起到正面的作用,尤其不忘给鼓励孩子表现出的闪光点和上进处。
2022—07—0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