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跳楼的启示
一个博士,寒窗苦读20年,应该算是很有理性很有智慧的人了。然而,博士跳楼自杀的悲剧却频频见于新闻媒体。2010年3月23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坠下身亡,警方已排除他杀可能;2009年9月17日,浙江大学海归博士涂序新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从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纵身一跃;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女博士生董某从宿舍跳楼身亡……
事实上,自杀身亡的事件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我国更是一个高自杀率的国家。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我国有225万人自杀,其中25万人自杀死亡,约200万人自杀未遂。只因为博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博士跳楼才成为新闻。
一个人为什么会自杀?可以肯定他(她)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巨大的压力,而自杀者认为这种压力是其自身无法化解的,于是选择自杀来逃避压力。最常见的自杀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抑郁症患者没有积极治疗或因无法治愈而走上了自杀之路;二是因感情危机、家庭破裂而万念俱灰;三是因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对患者构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崩溃;四是因人际关系、学业负担、工作压力等外在因素而引起的。
最近自杀的那位北邮博士死前还留下了一封遗书,诉说他的痛苦:“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在这里再怎么折腾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所有的努力都会被既得利益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我太没用了。现在知识太没用了。现在要凭正直的才华去出人头地,太难太难了。我也曾试着找过工作,但是没有人用我。我对这个世界彻底地绝望了。”显然,吴博士把他的挫折与失败都归因于社会了。一系列博士跳楼的悲剧,令人惋惜之余,至少可以给我们留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缺少挫折教育的课程,导致很多年轻人心理十分脆弱,一旦面临复杂的环境,就会信心崩溃,经不起风吹雨打。
启示之二,社会还存在太多的不公平,弱势群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很容易使他们对生活产生绝望的心理。
启示之三,社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还很不健全,使很多有自杀企图的人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救助。像“心理热线”电话这样的救助方式,本来是可以挽救很多年轻生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