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向型性格自我封闭孤僻心理自卑环境夕露沾我衣 |
分类: 心理医生 |
心理咨询(1)
内向型性格与孤僻心理
一位署名“新浪网友”的读者给我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向我提出了关于性格内向与孤僻的问题。他的问题是:
我是一名在校学生,经常上博客阅读你的文章。我性格内向,有些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在生活或学习中常有些不愉快的事情,每次经历这些,我总会自我封闭,不愿轻易向他人诉说,心中充满愤怒和自卑,也很少主动找人聊天谈心,而是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来解决和反抗,以此表示心中的不满。其实,对于自己的这种性格,我也有很大的无奈,快20岁了,关键的性格塑造期算是过了吧,现在基本定型了,本性难移,可能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吧。我想请问:思想过于复杂是否属于心理问题?若是,有哪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整?
针对这位“新浪网友”提出的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就来谈谈内向型性格与孤僻心理。
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人的心态是指向主观内部世界还是客观外在世界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内向与外向(也称内倾与外倾)。内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他们珍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深刻而持久。内向性格的人感情及思维活动倾向于内,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这类人喜爱思考,常因为过分担心而缺乏决断力,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但有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外向性格的人常将自己的想法不加考虑地说出来,即思维外向。这类人心直口快、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外露、待人热情、诚恳,且与人交往时随和、不拘小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由于比较率直,因此这类人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绝对的或者说典型的内向(内倾)或外向(外倾)型的人,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并且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内向型性格的人有可能导致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自我封闭心理有如下特点:一、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二、非沟通性。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三、逃避性。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从青少年来讲,如果他没有掌握一些技能,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从中年人来讲,如果他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常常表现出不与他人来往。从老年人来讲,丧偶或丧子的打击,儿孙们远离自己,很易使老人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总而言之,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时代埋藏的祸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产生自卑感。
长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封闭,极容易形成孤僻心理。孤僻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在中学生群体中约占5%—8%。孤僻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也会损伤身体。
对于已经有孤僻心理的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整。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优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因而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其次是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可看一些有关交往的书刊,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有益的集体活动,如郊游、跳舞、打球等,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他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多与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活动,情绪受到感染,也会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既获得了友谊,又能愉悦身心,这样就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长此以往,你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性格也开始变得随和了,孤僻就会离你而去,孤僻带来的种种烦恼也会随之消失。
回到“新浪网友”的问题,我认为“思想过于复杂”并不属于心理问题,内向型性格的人本来就善于思考,只要这种“复杂”不给你自身带来烦恼就行了。内向和外向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我就弄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外向还是内向。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的人各有千秋,适合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比如内向型的人可以从事科研、产品质检等,外向性的人适合当教师、演员等。内向型性格的人只有极少数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孤僻心理,其他绝大部分人是完全正常的。即使有了孤僻心理,也是可以调整和克服的。希望“新浪网友”以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要憋在心里,找个好朋友倾诉一番,你心中的“愤怒和自卑”就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