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宗教信仰信徒托马斯·阿奎那 |
分类: 生活感悟 |
宗教情感与信仰
数年前,我曾在北京西山的八大处公园看到一个藏族青年一步一叩头地沿着长长的陡峭石级朝山上行进,他膝盖上的裤子已被路上的石板磨出了窟窿,衣衫上满是灰尘,头发上沾着泥土,可他全然不顾这些,他只是旁若无人地专注于自己的行动。我跟在青年身后,终于慢慢地爬上了山中的灵光寺。在佛祖像前,青年激动地举手高揖,然后五体投地,长伏不起。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无神论者,当时我的心灵被那个藏族青年至真至纯的宗教情感震撼了。
我的医学教育背景使我无法相信人在死后灵魂能够脱离肉体而继续存在,但我一直困惑于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信仰宗教以及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巨大影响。为了解开这个谜,有一段时间我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全部或部分地研读了《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宗教经典,虽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从此以后我就对宗教信徒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任何一个虔诚的信徒来说,他(她)的宗教情感都是无限真诚毋庸置疑的。他们用神圣的灵光来洗刷被尘世俗事“污染”了的心灵,努力使自己的灵魂保持纯洁。同时他们以神的博爱、仁爱、慈悲和利他主义精神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善思善行来体现道德的风范。他们因内心神秘地体验到上帝(佛、真主)的爱而感到自信和自豪,并由此获得了一种自我救赎与自我完善的满足感。特别是有些虔诚的信徒,还要运用修道、修心、修身的种种修持方法,做到静心寡欲,使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升华到一个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
情感的真诚来自于信仰的坚定,只有信徒坚信自己所崇拜的神明,才会产生神人之间特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才会产生至上感、圣洁感、敬畏感、仁慈感、护佑感、羞耻感、忏悔感等等宗教情感。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无条件地相信并且服从,如基督教信仰耶稣,佛教信仰释迦牟尼,伊斯兰教信仰穆罕默德。个体产生的信仰,来源于认知,每个人生下来,从接触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认知过程。每句话,每个动作,由此综合形成的感觉、知觉经过理性的升华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一个人心中的信仰是特有而独立于他人之外的信仰,具有排他性,一万个人的信仰,就有其千差万别的不同。宗教整合了这种不同,并把这些个性的东西从精神上统一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信仰就是一种法则,一种精神象征。法律约束个体的行为,为一个社会的构成建立一种统一的规则,有序地约束了人类这种高智慧的生物对物质追求的原始欲望。而宗教却试图建设一种精神规则,让人们时刻提醒自己活着的意义,它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规则,一种价值观,它不是也不可能扼杀每个个体的思维,而是把这些思维集合成一种精神力量,让人类这种充满矛盾的生物生存、求知、发展。
在基督徒心中,上帝是万能的,至善的,可是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始终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即有限的,不完善的人如何能够认识无限至善的上帝。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简称“五路”。仔细研究他的证明过程之后,不难发现“五路”的一般思路是把世界当作一条因果链,由此可以从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追溯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原则—上帝。但是,如果世界的因果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或者因果关系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那么托马斯·阿奎那的所谓证明就不攻自破了。这就回到了上帝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上帝的问题上了。
信仰与理性是一对矛盾,信仰要求我们无条件地相信上帝,而理性又使我们怀疑甚至否定上帝的存在。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努力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者否定上帝的存在都已经毫无意义了,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信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社会现实:不错,今天的国人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经济快速发展,部分人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整个社会步入小康。可社会环境却不容乐观,吏治腐败,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犯罪猖獗,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距离遥远。今日种种社会危机的发生不能全部归咎于人们缺乏宗教信仰,但也确实与中国人普遍不信仰宗教有很大的关系。全世界只有12亿人不信仰任何宗教,而这12亿人几乎都居住在我们中国。
宗教对信徒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基督徒要求“爱人如己”,佛教宣扬“普渡众生”,伊斯兰教称“穆斯林皆兄弟”,很难想象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会作奸犯科,危害社会和他人。法律和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可它们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宗教可以起到法律和道德不可替代的稳定社会的作用。仅仅从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一角度来看,就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宗教事业,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确立自己的信仰,皈依宗教,做一名虔诚的信徒。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因此,每一位不信教者或者无神论者都没有权利去嘲笑、诋毁甚至侮辱宗教信徒们的信仰,更不能随意亵渎他们淳朴真诚的宗教情感。当然,害人害己祸及社会的邪教及其信徒不在此列,披着宗教外衣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巫婆神汉则需坚决打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