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训微博整理(二)

(2011-11-05 17:35:55)
标签:

培训

教育

杂谈

·       在培训部门的总结里,时常会看到今天组织了多少多少期培训,XX人次,比去年增长多少等等,大家想过没有,这次数据在领导和其他部门同事的眼中不一定是成绩,而可能是成本。如果没有听到学员们的正面反应,培训越多,就越可能是时间的消费和经费的消耗。类似的数据,一定要淡化,淡化!

 

·       培训组织方有责任预计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并提前做出行动,避免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发生。不管项目大小,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好好反思:培训需求真得做了吗?课程信息是否是以合适的方式传达到了目标学员?是否是合适时间和合适的地点?请来的老师是否匹配?最关键的是,是否已经建立起了别人心中的信任。

 

·       如果出现课程开始还有一半学员人未到,整个培训现场的氛围就被破坏掉了,老师心情难免受影响,如果加上刚开讲不久学员走进走出,经验稍弱一点的讲师很难把场面HOLD住,除非是那些身经百战,内心无比强大的老师,才有可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但不管是哪个老师,估计都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

 

·       对于培训老师来说,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开课时才发现三分之一学员没来,课上到一半又被叫走三分之一,崩溃!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平时积累课程品牌有多重要。一定要想办法招募到比计划学员数多三分之一的人,建立候补制度和旁听制度,一有人不来候补就顶上,再不行旁听上场。要让不来的人后悔死,才是王道。

 

·       培训项目在设计时要考虑挑战度指标,学习难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容易,精力消耗既不能累得半死,也不能闲得无聊。适度挑战最能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效果。但难是难在,如何能感知到大多数学员的反应度,求解!

 

·       一项培训,不应该只是学员给老师打分,也要老师给学员打分,甚至让培训服务人员给学员也打个分。今天我去问一下餐厅和客房的服务人员,了解一下他们对参加这次培训的新员工们有什么印象,这是最能体现出学员是否践行企业文化的地方。

 

·       昨天谈到了培训氛围的重要性,那什么影响氛围呢?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细节是教室布置和座位摆放,要让老师和每一个学员都感觉到舒服,这是准备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这次#扬帆九期#,面积很大的报告厅,一百多号人,分成8组,每组得超过15人,座位摆成什么形式很头疼,请有经验的讲师给点建议。

 

 

  • 经常对于培训经理们说,让事情发生,而不是让事情继续。我是两层意思,第一,所有的效果都是设计出来的,包括节奏和亮点;第二,当事情没有按你想的方式发生时,需要做的是即时的控制和灵活的调整。

 

 

  • 内容为王,氛围为王国!对于培训部门来说,不仅要促使每一个项目都能保持紧张而活泼的培训氛围,还要使整个公司营造出一种我自己要学大家一起学的学习氛围。前天部门分享会上探讨的那些具体方法主要还是用在培训项目,需要拓展到如何提升公司的学习氛围。

  • 培训师的境界分类,一个好的领导必然是一个好的导师
  • 培训师四个层次:告诉学员某些知识的叫老师,教会学员应用某项技能的叫教练”;让学员认识到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做事情支配因素的叫导师”;通过触发学员心灵,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清晰我是谁?的人叫#唤醒者#。最近遇到几位第三、第四层次的人,比如朱迪。

 

·       如果一个培训项目有多位老师,打分时会出现第一门效应最后十分钟效应,前者是指第一门课程的老师得分普遍偏低,后者是指打分前十分钟是否精彩往往会左右结果。我建议的解决方法,是把评估后移到培训结束一个月之后,这时打分不仅没有这两种效应的影响,还可能把一级评估上升到三级。

 

·       关于#课程评估#,到底几分制比较合理?目前大多数培训课程都是五分钟,据称国外专业机构也是如何,但我个人感觉用下来不太好,很容易引导别人打满分。有些机构用六分制或是七分制,结果满分比例大幅下降,评估结果相对客观一些。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不用十分制或百分制呢?

 

 

  • 《人力资源开发阅读地图》三个挑战培训部门价值的90-10规律:组织当中的问题,90%不是培训可以解决的;员工成长的责任,90%应该由其直接上级承担;员工的学习,90%来自课程之外。这三个90-10让培训经理们寝食难安,扪心自问:我们有精力和魄力把工作重心放在课堂培训之外吗?我们有能力和底气在培训前、培训后与学员的直接主管对话交流吗?我们有胆量和勇气告诉自己,其实现在搞的大多数培训不能帮公司解决问题吗?

 

·       如果一个培训项目在进行过程不断有人走进走出,结束的时候人只剩下一半,不管是因为有急事要办、被老板叫走等原因,那都只是借口,说明在学员心目中,坐下听课带来的好处比不上不做其他事情带来的损失。行为是最好的评估表,动态出勤率是衡量培训组织者和讲师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       参加完一个培训,如何继续学习呢?首先要做的是重温,对学的知识不断回味,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应用;其次要做到放下,经过几次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来回,把学到的知识完全放空,融入血液;第三是生发,在别人的知识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用每一片叶子构建自己的森林。

 

·       昨天部门专门开会,讨论如何避免再次出现所有小组都奋战到两点以后的情况。有三个解决方案:一是督促各小组合理分配时间,不要把活都集中在最后的一天;二是时间短于一周的培训不能安排太多的任务;三是实行强制关灯制度,晚上12点研讨室清场。

 

·       培训经理的职责,是让事情按你设计的方式发生,而不是让事情按原有的方式继续。

 

·       培训部门如果把自己的职责定位在让员工通过上课学到东西,就会觉得有心无力,因为再精彩的课程结束时脑子里也留不下多少东西。我觉得更靠谱的定位是,培训如果能让学员知道自己有一些应该知道的还不知道,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了解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就很好了,接下来更多的学习得靠他们自己。

  

·       现在的培训课堂上经常会播放电影视频的片断,以我个人的建议,单个视频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放完视频后至少要用加上一倍的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否则很容易让演员感觉是在看电影而不是看案例

 

·       在培训项目里,很多的细节不一定能被所有学员所感知,即使注意到了,也不一定觉得有意义。可我们应该相信苹果设计大师艾维说的话,细节会产生强大的聚合力,当许多细心设计的细节汇聚在一起的时候,用户终将爱上我们的产品。持续优化更多的细节,然后等待聚合力的发生。

·       在培训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忙着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拍照、录像、填评估表等等,却时常忽略了做这些事是为了什么,后续如何使整理、传播、使用、归档。以终为始,让所花过的功夫真正发挥效用,可能还得再多花一点功夫。

 

·       参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组织的培训工作研讨会,和各大企业的培训部门负责人交流组织学习的未来趋势,谈到较多的关键词有行动学习、研讨式学习、跨平台合作、培训效果评估等。

 

 

  • 研究显示,在学习与发展领域,有60%-90%的学习是一种浪费。导致培训项目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明确的项目需求,第二个原因则是项目与业务不对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