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2019-02-12 15:54:56)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宗教

读书

分类: 老牛文集——游记

昙华林漫步

瑞典教区

昙华林的瑞典教区我很久都不知道在哪里,曾经走过它的大门口,只觉得是一条普通的巷子,一座普通中式门楼,十分陈旧而灰暗,也就匆匆而过了。直到最近再去昙华林的时候,终于见到了门楼上的标示:“瑞典教区”四个大字,于是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这是一条不长的巷子,进去就是院子了。一栋破旧毫无生气的楼房,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正面,使人无法走近它。好在它的侧面还留下了旧日的情景:三层楼房,三楼外廊,西欧古典式的栏杆、拱券,二楼原来也是如此,只是现代居住者将它改变了模样,铁花栏杆被实心砖墙所代替,上端装上了白色塑钢玻璃窗,已经不伦不类了。一楼门窗更是已被封死,无从知道它的原样。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踏上楼旁山坡的台阶,向山上走去,已经见不到往日的建筑了。向右看看,还有两栋类似的楼房,我想这就是资料上介绍的教区里的建筑群的一部分吧?也是西欧古典建筑形式,四面坡顶,外廊,柱间为拱券,其破败程度比第一栋更甚,周围荒草丛生,似乎有人也似乎无人居住的样子,看看它前面后建的建筑,是有人住的,但也即将拆迁,有些人家门窗都已拆了。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瑞典教区是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来到昙华林建立起来的。这一座庄园式的大院,据说当年建有十栋楼房之多,可见其规模的浩大,但现在我也只见到三栋楼房而已,其余的或者是我没有找到,或者是早已废圮了。因为它深藏于凤凰山,昙华林街上很难看到,目前还顾及不到为它大规模地修缮。但是当年曾经十分辉煌的院落,管理当局是不会忘记它的。

瑞典行道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分支,源于基督教路德宗(也称信义宗),19世纪瑞典教会复兴运动,行道会从信义宗分离出来,成为瑞典第二大教派。

1890年,瑞典行道会进入中国大陆,传教地限于湖北和新疆。

“光绪三十二年,西历1906年,瑞典驻武汉领事馆开馆,馆舍先设在汉口俄租界黎黄陂路,1948年迁来武昌昙华林瑞典教区内,成为历史上武昌唯一的领事馆馆舍。

1936年,瑞典行道会派传教士夏定川来汉主持教会,同时派任为瑞典驻武汉领事馆领事。

“夏定川:英文名:J.萨姆尔·斯特罗姆(J.Sommar Strom),1891年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乌普萨拉大学硕士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高知识结构社会精英。”P.187-190

瑞典行道会的名气远不及英、美的教会,过去我完全不知它的存在,这次它才走入我的知识范围。在中国漫长的抗日战争中,夏定川为救济中国难民做了不少的工作,胡榴明在书中引述说:“庐山瑞园别墅属武昌瑞典行道会房产,建于1905年,坡瓦外廊木结构为主的殖民风格建筑,别墅石阶上镶嵌一块题为“夏牧师定川先生庐山纪念勒石”石碑,记载夏定川在抗日战争期间救助中国难民698人。

“碑文写道:‘先生深念救济之难,秉基督教博爱为怀,成立避难所四处,容纳避难者698人。先生暨夫人更番维护,至周且密,视难民如父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德,刻骨铭心……”——庐山牯岭基督教华人牧师丁海山、陶宜宜以及汉口商人朱植圃等28人立碑于1939年中秋节。’P.191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夏定川一面为救济中国难民奔忙,一面还要应付日伪的各种麻烦。由于瑞典是中立国,曾经也与德国法西斯有来往,二战开始后,英美对日宣战,作为既是传教士又是外交官的夏定川的立场很尴尬,但总算维持了下来,一直到解放后才离开中国。无论如何,夏定川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在这一非常时期为中国难民的救济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再回到1920年,瑞典行道会在瑞典教区的对面花园山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十分美丽的牧师楼,就是现在我们很容易见到的“融园咖啡馆”,它是我们走入昙华林街区的第一个亮点。这一年,瑞典教区的院子内外已经没有可容纳一栋这么大体量的建筑了,于是在对面的花园山上建起了这栋楼,作为牧师们起居的地方。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这是一栋典型的欧洲风格建筑,两层楼,红瓦坡顶,一对老虎窗雄踞其上,似乎是在守望者它门前的花园。两层楼皆为外廊,五开间,柱间拱券,红砖和青砖相间的外墙,配色简单协调,显示着它的主人尊贵而又温和的风格。今天它已成了一间温馨的咖啡馆,小小的门面里灯火温柔,洋溢着家的气氛。门旁有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的铭牌,铭牌上写道:

武昌花园山牧师公寓

位于花园山半坡之上,面朝昙华林,为北欧风格大坡度屋顶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对称式平面,均等五开间,红瓦四坡顶,主墙面为灰红两色相间的清水砖外墙,通透式外廊采用连续性平券拱及砖柱等,阳台、老虎窗、柱头等建筑细部都具欧式建筑风格。整栋建筑风格设计精美,比例均衡,色彩鲜丽,施工细致,古朴典雅,且与四周山体、植被相映成趣。1862年至1923年的61年间,武昌花园山一直是天主教的权力指挥中心,建于1920年的牧师公寓应与天主教有关,并且是天主教在湖北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

武昌文体旅游广电局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这样一栋建筑,除了一间咖啡馆外,还有什么呢?它还容纳着一间“艺术沙龙”和“杨小婷汉绣研究室”这样的艺术团体,由于不能进去,也无法知道里面的情形了。绕到它的背面,上山的多级台阶中段,即有短短的小桥连接它二楼的后门,后面外廊处显示着还有人住家的迹象。

游记——昙华林漫步——瑞典教区

昙华林街是夹在花园山与凤凰山之间小小山谷里的一条街,瑞典教区在街北的凤凰山麓,而牧师公寓则在花园山的小山坡上,隔街相望。比起瑞典教区院子里的破败,牧师公寓则显得欣欣向荣得多了。不少游人在这里游览、喝咖啡,现代气氛洋溢在绿荫覆盖的山坡上。不过我想,待那边的凤凰山麓修葺一新后,也会呈现出这一派氛围吧。

 

2018-10-24初稿于老牛书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