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去年寿险行业极度低迷,非上市寿险公司的亏损面接近七成;盈利的15家寿险公司中也有8家净利润出现下滑的趋势。但不用担心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因为保险行业的盈利方式比较特别。
1、保险行业净利润变化时而上天,时而入地。不是一家公司,而是全行业
http://gxt0064.chinaw3.com/bbs/attachments/month_1205/120511172147b68dfd57259c1b.jpg
保险行业的盈利同比变化大,是因为受到投资收益的剧烈波动。但如果把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定位5.5或者6,保险行业的盈利曲线和其他行业看起来也就一致了。(当保险公司当年投资收益10的时候,市场认为保险公司每年投资收益都有10,市场是傻子;当保险公司当年投资收益只有4的时候,市场认为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连国债都远远不如,市场是傻子。投资保险股就是利用市场两次做傻瓜的时候卖出买入)
2、保险行业的成熟期到来之前,往往看起来赚钱能力一般甚至亏钱
前期漫长而巨大的投入,是保险业的特点。因此保险的业绩在投入期中,单纯看业绩有时候看不出公司的发展好坏与程度。目前中国的保险业,在许多方面,还是投入期。---有些部分,类似于做网络和电销的特点。比如产险,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安产险01-05年的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目前,平安的产险已经是平安的支柱。又比如养老险、健康险,保险公司都已经投入多年,但目前为止基本还未盈利。
http://s15/middle/43b1d067gbfca1439340e&690
此外,寿险中,原先的会计准则,做得越好利润越少,因为保费的盈利在后,而销售保单的成本是当年支出的。因此,保险公司做得好不好,光看业绩,有时候判断会差十万八千里。
注:有些人认为保险公司看不懂,那么其他行业也许更难。所有公司的估值都是通过对未来的盈利来进行今天的估值。但大多行业的估值专家都是敝帚自珍,交流极少。而只有保险领域,由世界众多的精算师,通过历史和各种模型,对一个行业未来的盈利做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和估算,并且不断完善,验证和交流。保险的估值模式是最成熟的,也是普通投资者最容易掌握的。换句话说,掌握了保险公司的估值模型后,就打开了一切公司的估值大门。
二、不用担心平安的盈利能力,平安的盈利能力一直很强
1、在保险行业,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从平安开始的。平安电销和交叉销售的创新,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变化。(太保也在做交叉销售)过去3年的平安产险的盈利能力增长了近10倍。平安的产险,在我眼里一直是未来寿险的预演。由于创新带来的成本下降,带来的服务提升,一旦遇到合适的销售环境,收益立刻就直上云霄。今年以来,汽车销售下降,但平安的保费还在继续增长。4月单月产险保费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6%。
http://s3/middle/43b1d067gbfbfd748e312&690
2、3月份平安保单下滑百分20,但4月份就回复正常。主要是去年平安3月份为冲保费卖了一些趸缴的产品。大多时候,平安主要不通过银保渠道卖产品,因为利润率低,所以正常时候都不卖,但想冲量的时候,银保渠道立刻保费就井喷;一般时候,平安也不卖简单的产品,期缴利润高,如果想卖,趸缴保费就井喷。
4月平安寿险保费收入为85亿元,同比增长4.4%。11年1-3月平安保单卖得较多,4月份开始压力减小。即便今年递延税不实施,平安的保费收入为正估计也没什么问题。
http://s10/middle/43b1d067gbfc03a6455e9&690
保险公司第一季度的销售往往不错,是因为保险在第一季度往往通过加大营销的力度,制造了“开门红”,所以保单好看,但同时费用也高。一些公司为了中短期销售的好看,会把开门红的方式拉长。但这种促销的方式只是给外行的投资者看的,不可能长时间的持续,因为费用提高意味着利润率降低。
三、存个资料:平安的战略能力
偷袭
国寿股份和太保寿险在2008年末举起结构调整大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必然个结果,就是保费规模和增速的收缩,以及被中小保险公司蚕食掉的市场份额。2009年2月,走在结构调整道路上的国寿股份,其规模保费仅同比增长5.25%,而太保寿险更是负增长近15%——其同期的规模保费再次第二梯队的泰康人寿超越近一成。无论如何,上述两者对2009年的市况早有心理准备。内部资料显示,国寿计划中的2009年总规模保费增长在0%-5%之间,个险规模保费完成约10%的增长;而太平洋寿险同期目标更为保守——“总体增长速度保持与市场发展相协调,避免出现负增长。”更何况,相比结构调整所能够带来的内涵价值的提升,这点“表面上”的增长损失几乎不足挂齿。
2009年2月,国寿和太保寿险分别以史上罕见的低增长和负增长交卷时,平安寿险则继当年1月份同比23%的增长后曝出惊人的近7成(69.78%)增幅,正式奏响了它反攻市场的号角。但在当时,平安赖以驱动保费暴增的两大引擎却令行业惊诧。一个是,太保和国寿所撤退的银保渠道趸缴万能险,恰恰是平安2009年以来业绩翻番的领域;另一个是,其个人营销渠道所大卖的分红保险“富贵人生”,恰恰是一款标准的短期期缴产品,缴费期仅3、5年。
二次偷袭
然而,魔鬼藏在细部。
与2009年相比,平安已经悄悄变招。最显著的差异是,银保已经不再是其猛冲业绩规模的排头兵,同期增长仅5.1%。
相反,就寿险公司最为关注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而言,平安人寿2010年1-2月保费收入超过4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5%,而同期中国人寿仅收进26.8亿元,同比增长不过13.8%。
不为外界所了解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不同于2009年的简单规模战术,平安2010年以来重新屯兵个人营销的动作,已经引起国寿高层的高度警觉。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由于结构调整以及对2010年市场形势估计不足,导致国寿在市场份额、首年期交保费、重点城市市场地位多个重点指标上陷于不利。
“压力很大——我们在调整,对手却在超常规发展。”
他透露,一季度国寿股份落后行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截至2月底,在旧的规则下市场份额为33.41%,同比下降7.56个百分点。
另一个更显著变化的是,贵为行业老大的国寿,其一季度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首次被平安寿险,截至2月底,前者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收入约93亿落后于平安约30亿元,市场份额则落后约10个百分点。(非公开数据,未经审计)
事实上,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国寿相对薄弱的重点城市,形势则显得更加糟糕。
上述人士透露,截至2月底,在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青岛、厦门、宁波、大连、深圳等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各省会城市分公司中,国寿仅在合肥、成都三个渠道全面保持市场领先。
而在2010年2月,就总保费而言,平安寿险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青岛、厦门、大连等地超过前者,而就个险而言,在4个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平安人寿个险总保费所占市场份额均超过50%,把国寿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远远甩开。
这一结果,对于正在着力结构调整、提高个险渠道保费占比的国寿而言,不啻被迎面击中一记重拳。
==========================================
平安的战略收获:
其一,平安2006年以来每年代理人数量高速增长,从2006年底的约20万人增长到2009年底的42万人,3年时间增长近一倍,“这群资历较浅的代理人需要简单的短期产品来维持,否则就会出现大面积脱落。”他说,“等这帮人成长起来,才有能力卖复杂的长期产品,这个过程大约要2-3年。”
其二,平安“反常规”增长的时点恰恰是在央行降息通道中,“以较低的成本拿进了一大笔钱。”同期,平安总投资收益率和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4%和3.9%,分别高出国寿60个基点和20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