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1-2月保费对比
(2012-03-14 18:49:56)
标签:
杂谈 |
由于平安寿险在期缴上强大的优势,以及平安产险在电销上的领先优势,因此,产寿险都跑赢同行。符合预期。
1-2月份
太保寿险同比增长0.5%。
平安寿险同比增长12.3%
---------------------------------------
太保产险同比增长11.1%。
平安产险同比增长19.1%。
产险上,中国财险同比增长百分9.7;人寿业绩尚未公布,但基于银保渠道的持续受压,因此,其主销售渠道大幅萎缩势在必然。
附:华尔街日报文章:中国人寿回到未来
資者向來不願聽到盈利預警﹐尤其來自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保險公司、行業巨頭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 LFC, 簡稱:中國人壽)的盈利預警。
這家保險公司上週宣佈﹐預計3月27日公佈的財報將顯示﹐公司2011年的利潤有可能下降50%之多。
該公司股價的暴跌顯示出﹐許多基金對此猝不及防﹐不過記憶好的投資者肯定會有心理準備。
如果有人還保留著中國人壽八年多之前上市時的募股說明書的話﹐就會發現﹐這份說明書中包含有一項堪稱對股票發行人最為寬大的風險免責聲明。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首次公開募股(IPO)之前中國人壽的業務基本是一團糟﹐當時它手中握有數百萬份負利差保單﹐在利率不斷下調的情況下﹐這類保單會給公司造成持續多年的損失。為了讓IPO進行下去﹐這些有害的保單被從中國人壽剝離出去並單獨隔離起來。
採取了這一處理措施後﹐中國人壽得以於2003年在紐約和香港雙重上市﹐並創出當年全球規模最大的IPO。投資者樂於忽視這家國有保險公司過去的愚蠢﹐篤定它將和中國內地的金融業一起進行改革。
畢竟﹐中國有可能是世界上壽險和儲蓄產品領域規模最大的增長型市場﹐投資一家佔據這一市場50%份額的國有巨頭﹐這個買賣很吸引人。
如果你看看中國人壽2010年3,180億元人民幣的營業額(合504億美元)以及當年330億元人民幣的淨利潤﹐它似乎沒有辜負投資者對高回報的期望。
但鑒於中國人壽2011年的利潤將要下降50%﹐它是否又犯了過去狀況頻發的老毛病?
該公司上週將利潤警告歸咎於投資收益率下降和資產減值損失增加的影響。去年A股糟糕的投資回報率肯定會損害中國人壽的利潤﹐但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
看起來讓這家保險公司栽跟頭的原因在於其沒能擺脫對銷售一次性繳足保費(single-premium)儲蓄產品的依賴﹐也沒有出售更多壽險產品。進一步來說就是﹐這家公司再一次受到中國進入利率下調週期的不利影響。
外界一直批評中國人壽說﹐它沒有能力建設一支能夠出售傳統壽險產品的銷售隊伍。該公司一直依靠出售較容易推銷的一次性繳足保費產品來實現增長﹐這類產品常常通過銀行代售。中國人壽2011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在該公司的產品組合中﹐一次性繳足保費的產品佔了38%﹐相比之下﹐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o.)的這一比例是17%。
整付保費產品與定期存款類似﹐比壽險或長期儲蓄產品更容易賣出。但這類產品利潤率更低﹐不能帶來長期源源不斷的收入流﹐而且也更容易被提前退保。
中國人壽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退保客戶數量猛增50%。另外﹐在中國最近一輪升息之後﹐也很容易看出它面臨的退保壓力正變得越來越大。
去年7月份﹐中國第五次上調利率﹐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五年期存款的利率達到了5.5%。
保險商推出的整付保費儲蓄產品將很難與此相當。由於監管的約束﹐保險商承諾的年息不能超過2.5%(以免負利差產品重現)﹐不過它們可以嘗試用靈活的分紅來彌補。
讓中國人壽進一步陷入麻煩的是﹐內地銀行在存款數量減少之後﹐為吸引資金發起了新的攻勢。
不難想見﹐如果內地銀行鼓勵客戶從低息保險儲蓄產品贖回資金﹐中國人壽的日子可能不太好過。
中國人壽還對銀行分銷渠道存有依賴﹐它一半的產品都是通過這類渠道銷售的。相比之下﹐據野村(Nomura)數據﹐平安保險86%的業務都是通過自己的保險代理銷售。
客戶提前退保對中國人壽的打擊有多嚴重﹐將取決於退保手續費和中國人壽相對銀行的議價能力。這是財報發佈時需要密切關注的一個方面。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的盈利預警可能會令有關中國以過分寬鬆的監管支持國有的行業內旗艦企業的產業政策的爭論更趨激烈。
近幾年﹐有關部門對外資公司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實施了越來越嚴格的限制。這有一個不好的一面﹐即缺乏充分的競爭﹐使行業失去變革創新的關鍵動力。可以說﹐中國人壽沒有改變舊習正是因為它從來就沒改變的必要。
說到底﹐這家國有巨頭還得讓投資者相信﹐除了儲蓄產品以外﹐它還能夠學會怎樣推銷壽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