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

标签:
杂谈 |
屁股决定脑袋,说的是有些人的立场、观点、标准会随着自己持有的股票而进行倾向性的解读,从而失去客观、理性。最典型的就是大多溺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总是有道理的。在股市中,最常出现的,就是谈论公司而不谈论价格。那些有名的价值骗子们持续的宣称:某个股票永远都值得买。如果投资者知道巴菲特说过 :在一种价格上投资是聪明的行为,但另一种价格水平上投资则是愚蠢的行为。他们也许就不会被蛊惑。好公司首先要有好价格对于经历过一轮牛熊市的人来说,已经是常识。虽然那些价值骗子仍然有办法让自己依旧可以行骗。
有一种欺骗,我称之为自欺欺人。因为很多价值投资者本来是有常识的,但因为持有某个股票之后,就经常背一些巴菲特说欺骗自己。比如有人会得出富国的伟大首先是因为富国的风险控制能力很强,某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不错,他们就很安全。在这里,他们没有去考察富国到底是怎样的一家银行,他们也没有去对比某公司和富国在风险控制上的同异,他们只是需要一种本能的安全需求在起作用罢了。某公司其实大家知道是指招行,一个持有招行的网友曾经对我说,招行没有必要和富国比---他是对的,中国金融发展的阶段决定了中国最优秀的银行也和国外的银行有很大的距离。老拿招行比富国的,其实更多是一种虚幻的安慰剂。
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平安的曲解。说曲解而非误解,在于有些人立场在先,事实在后;在于他们违背了常识。他们认为:对于保险公司,并不意味着保单越多越好---这当然是对的,但他们会接着说,人寿保单少,是因为人寿的安全意识;而平安多,是因为平安的激进!他们的论据来源于巴菲特说,他们说,巴菲特一直强调宁可少接保单不接保单也要保证保单的安全性---这自然又是对的。但他们的描述中遗漏了两点,第一,巴菲特非常重视保单的增长,并且引以为傲;第二,如果巴菲特在中国做保险,他肯定会认为这几年在中国保单越多越好,而保单增长低下的公司则是盈利能力不足的表现。
先看巴菲特今年年报中得意洋洋的谈论保单:
这9年期间,我们的浮存金从41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创记录的700亿美元。
然后再看巴菲特保险公司浮存金惊人的增长:
随着我们保险业务的增长,我们持有的浮存金也相应增长。我们过去增长的情况,请看下表:
年份 浮存金(百万美元)
1970 $39
1980 $237
1990 $1,632
2000 $27,871
2010 $65,832
2011 $70,571
40年间,巴菲特保险公司从3900万增长到令人不可思议的700亿,总共增加2000多倍。
谈规模的同时必须谈风险,就如同谈风险的同时必须谈规模,这是双生的。过于强调某个方面,无疑是一种非理性,不客观。更高一个层面,谈论行业必须讨论背景,任何一句话都是有语言环境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有其具体的语境的。先看看美国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大背景:
保险,尤其是财险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美国保险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市场集中度依然不高,2300 多家保险公司,价格战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费率被不断压低,并最终使保费收入低于赔偿额,从而形成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赔付额+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主要是销售成本)-保费收入=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只有当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大于使用成本时,保险公司整体才有盈利。在美国,长期看财险公司平均的资金使用成本率为5-6%。美国财险行业的联合损失率(Combined Ratio,类似于中国的综合成本率,它在数值上等于保险损失率(保险赔付成本/保费收入)+保险费用率(保单获取成本/保费收入))数据显示,这一数值高于100%时意味着保费收入扣减获取保单的广告、保险经纪支出后,是不足以偿付损失的,即保险公司承保业务亏损——上世纪70 年代,财险行业平均的联合损失率(Combined Ratio)是100.3%,80 年代上升到109.2%,90 年代平均为107.8%,21 世纪以来平均为101.8%。
http://s11/middle/43b1d0674ba4e7fbfd03a&690
再来探讨中国目前保险公司的生存背景:
关于这点,因为这个帖子主要不是讨论保险,我们简言之:由于中国保险业还在探索期间,目前中国的保险是高度保护的,保监会对寿险和财险的许多规定都是避免由于过度竞争而设定的。因此,这个阶段,如果保险公司的保单还不能有丰厚的利润,那么一旦放开竞争,这些保险公司如何生存下去,都是大问题。
相信巴菲特说的人,首先是相信常识的人,其次,他们可以运用常识,去了解巴菲特说的每一句话的背景,语境,同时领悟其精髓,用来分析不同背景语境下的上市公司。邯郸学步是个非常富有寓意的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投资,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