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子,这里主要指葵花籽,即向日葵的籽儿成熟后采摘下来晾干,再炒干。接下来就是嗑掉外皮,吃果仁儿—瓜子,这是北方人最喜欢的小食品,而这一磕一吃就被叫作嗑瓜子,是北方人最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茶余饭后、独处或社交,一包瓜子不仅能带来快乐时光,有时甚至可以成为联络感情的纽带、秘密武器。没有经过考证,如果“唠嗑”一词当真与嗑瓜子有关,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嗑瓜子的天花板。
瓜子备受青睐,磕之成瘾、欲罢不能。读过著名美食家、旅行家、作家蔡澜先生的书,才知道瓜子并不只限于陆地上有,海洋里也出产一种瓜子,就叫海瓜子。
在《海瓜子》一文中,蔡先生严谨地考证了海瓜子的产地、外观、特性,更亲历并讲述了海瓜子的最佳食用方法以及特有的鲜美滋味。“我家吃法,妈妈会到杂货店去,要一些酸菜汁......和大蒜泥及辣椒丝一块炒,这样才入味。”“享受这道菜,尤其是碗底剩下的汤汁,没有其他海产比它更鲜甜的了。”“碗底剩下的汤汁”几个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因为我也常常吃炒蚬子盘底剩下的汤汁,虽然还不是海瓜子,但味道也是非常鲜美。因此,先生寥寥数笔不禁令我馋涎欲滴。
然而,海瓜子,搜素记忆引擎,并不存在。说与LG、老妈,他们也不知道。难道只出于南海?于是,BD学习,原来南北海域均有出产,是一种生长于滨海滩涂的小蛤蜊,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钙、铁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对许多疾病都有显著功效。
对海瓜子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便是实践了,当然首先需要寻觅其踪迹。即使生活在海边,即便爱吃海鲜如我,不用想也知道,我还从来没有吃过海瓜子呢,就连见也没见到过。
夏日的海鲜市场,虽然仍处于休渔期内,却正值贝类的世界。各摊位间逡巡着,真的有了发现,凭学来的理论知识,眼前的这堆小贝,一定就是海瓜子,问过摊主,果然。15块钱一斤,不贵,买了回家试试。
市场上售出的海瓜子已经“吐好”泥沙,买回后只需简单清洗就会很干净。按炒蚬子的做法,起油锅,爆香花椒、姜、蒜末、小米辣,下入海瓜子,轻轻煸炒,再加糖、料酒,淋入生抽适量;待调料放完,海瓜子已陆续开口,点缀葱花、香菜,装盘出锅。
开口的海瓜子,外壳精薄,比闭合时更像瓜子了,也许这就是它为什么又叫薄壳的原因。剥开外壳,吃颗小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比
。略感遗憾的是,由于炒菜时火力太过,蔡先生最钟情的碗底汤汁已经所剩无多,但并不影响海瓜子的口感、味道,这小小的瓜子肉真的是鲜甜之至,一颗一颗地吃着,不住口、手不停,吃出了嗑瓜子的意境......

加载中,请稍候......